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 
     龙头上的 dragon 这顶帽子,不能永远戴下去 原标题:我们的神兽龙,为何总顶着西方的 Dragon 帽子? 翻开任何一本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启蒙教材,你大概率会看到,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翻译成了 Dragon。这事儿总让人感觉有点“憋屈”,尤其是在给孩子解释的时候。 一、孩子眼中的困惑:一个直观的感受 我们给孩子讲的,是行云布雨、带来祥瑞的神龙。我们的龙是智慧、力量和吉祥的化身。孩子们眼中的龙,是威风凛凛、帮助人们的好朋友。但当他们翻开英语课本,看到的 Dragon 图片,往往是一个长着巨大蝙蝠翅膀、像巨型蜥蜴一样的怪物。  | 
  

孩子会很自然地问:“这就是我们的龙吗?它长得好凶啊,一点也不好看。”这种困惑,恰恰最直观地点明了问题的核心——我们的龙和西方的 Dragon,根本不是一回事。 二、形象与内涵的巨大鸿沟 我们的龙,是智慧、力量和吉祥的化身。它在神话中掌管风雨,带来丰收与安宁,是帝王的象征,是民族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文化里,Dragon 通常是: ——外形:像巨大的蜥蜴或蝙蝠,有翅膀、鳞片和长长的尾巴 ——性格:贪婪、残忍,喜欢囤积金银财宝 ——能力:最标志性的就是会喷火,破坏力超强 它在故事里是英雄需要去打败的反派角色。一个是带来福祉的“大英雄”,一个是带来灾难的“大反派”,两者的形象与内涵有着天壤之别。 三、一个“美丽的误会”:从误读到标签化 将“龙”译为 Dragon,并非因为它们真的相似,而是源于一场几百年前的文化误读。当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初次接触中国时,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里找不到能对应龙的概念。于是,他们选择了最接近的词——Dragon——来勉强描述。这一权宜之计,随着《华英字典》等工具书的编纂而被固定下来。从此,“龙 = Dragon”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翻译。这个标签一贴就是几百年,逐渐渗透到教育、出版和外交等各个领域,积重难返。 四、历史的回响:一场持续百年的争议 其实,对这个翻译的质疑,从很早就开始了。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些在华的传教士和学者,如美国牧师沃克和华侨黄定国等人,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用音译 loong 来对应“龙”。  | 
  

——1980-1990年代:中国的翻译家们,如吕炳洪、葛传槼等,更是明确指出龙与 Dragon 的巨大差异,甚至调侃“望子成龙”直译为 hope one's son becomes a dragon 在西方语境下就变成了“望子成凶”。 这场争议在 2005年达到了顶峰。当时,龙作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热门候选,最终却意外落选。很多人认为,这正是因为龙被翻译成 Dragon,在国际上容易引起负面联想。这件事把“译龙问题”彻底推向了公众视野,让更多人开始思考文化符号的正确表达。 五、现实的无奈:为何明知故犯,仍不改口? 既然争议和弊端如此明显,为什么教材里还是坚持用 Dragon 呢?原因很现实,也很无奈。 ——沟通成本最低:在国际交流中,Dragon 是一个全世界都能立刻理解的词。如果换成 Loong,首先要花大量精力去解释它是什么,反而造成沟通障碍。 ——学术与教育的惯性:教材和学术研究讲究传承和统一。一个翻译一旦成为“标准”,后续的编者和学者为了保持文献的连贯性,会倾向于沿用旧译,避免引发混乱。 简单说,现在用 Dragon,是为了“省事”和“避免麻烦”,是在现有国际语境下的一种妥协。 六、未来的出路:让 Loong 走向世界 要让我们的神兽摘下 Dragon 这顶不属于它的帽子,关键在于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话语权。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官方与民间共同推动:从政府机构、媒体到企业,在对外宣传时,有意识地使用 Loong 并附上简短解释。 ——文化产品输出:创造更多以龙为核心、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作品,让 Loong 这个形象通过电影、动漫、游戏等方式深入人心。 ——教育的革新:在条件成熟时,推动教材改革,向孩子们清晰地展示龙与 Dragon 的区别,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 
  

从幼儿教材到学术著作,龙顶着 Dragon 帽子的现象,是历史惯性与现实便利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顶帽子,我们不能永远戴下去。 当 Loong 这个音译词,连同它所承载的吉祥、智慧与力量的文化内涵,被世界真正理解和接受时,我们的神兽才能以自己真实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黄佶编辑增图,2025年11月1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