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译龙为 dragon:西方人对中国龙的理解多了一份凶残的含义 原标题: ……。 (二)文化差异:对中华“物”内涵的误解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沟通中,最难消除的理解障碍之一,便是他们难以共享一种通用的文化符号系统。文化差异也引发人们对中华符号的误解。除了政治参与的直接干预外,人们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习俗传统影响下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意识也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华“物”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读,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龙”理解的差异。“龙”在中国作为文化符号蕴含着智慧、祥瑞、尊贵等积极寓意。1815-1823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编译出版《华英字典》时,直接将“中国龙”翻译成了“dragon”,指的是西方神话中一种蛇形长身、凶残狠毒、与主神为敌的恶魔。自此以后,“中国龙”与“dragon”的对应关系便在欧美世界流传,因而西方人对中国“龙”的理解就多了一份凶残的含义。 |
……。 (三)政治偏见:对中华“物”的扭曲化构建 ……。即使对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有美国研究者比尔.麦克谢(Bill McShea)在《华盛顿邮报》上指出,“事实上,它们(熊猫)会互相伤害,特别是当雄性要确立统治地位或争夺雌性时”;“在中国秦岭山脉,经常可以看到雄性因与其他雄性争斗而耳朵被撕裂或被咬伤。”像这样的言论意在重新设置有关“熊猫符号”的议程,只是其与普通公众对熊猫的印象大相径庭,像这样的议程设置很难受到国外受众的认可。 |
(四)技术竞争:对当代技术物的认知偏差 有调查显示,在华外国人认为最能代表中国的五个文化符号是:长城、大熊猫、中国功夫、中国龙和微信。……。 |
第一作者简介:吴瑛(1977-),女,浙江宁波人,政治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国际传播与国际舆情研究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8月25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