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龙风云博物馆

序厅 百年史迹 试涤污名 唇枪舌剑 万众议译 振聋发聩 漫漫长征 古龙新生

第三展厅:唇枪舌剑
(2006年4月)
金陵晚报发起围绕译龙问题的大讨论

  2006年4月8日至21日,金陵晚报的读者就如何翻译龙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8日,报名和系列讨论的第一期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8日

  金陵晚报编辑部把这次系列讨论的部分稿件转寄给了黄佶,黄佶将这些稿件保存至今,它们因此得以在本博物馆里展出。南京 82岁高龄的读者叶祖钧先生在给金陵晚报的信中表示“绝对赞成”改译龙为 loong。他的观点被摘要刊登在系列评论 5(4月14日)中。

【实物】读者叶祖钧的信件,2006年4月9日

  叶老先生的字龙飞凤舞,堪称一幅艺术品。百度搜索发现,叶祖钧先生是抗日战争的老兵,已于 2017年仙逝,享年九十一高寿。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11日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12日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13日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14日

  读者朱光宗是反方,金陵晚报只发表了他的部分观点,他在稿件中还告诉我们:“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Dragon 是邪恶的水中怪物”,并且指出:“更改别人的传统文字与观念”是“霸道行为”,“很不道德”。

【实物】读者朱光宗的投稿,2006年4月9日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15日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18日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19日

【实物】金陵晚报,2006年4月21日

  主要文章作者:黄佶,吴业山,李葆嘉,庞进,许清佐;

  责任编辑:益晓柳,李凯,陶孙进;实习记者:仲毅;

  版式:杨广海,吴松梅,林猛,余拥军,陈爱华;漫画:张兮兮。

---------------------

  黄佶还收到编辑部寄来的三份传真件,其中吴业山教授的文章已经见报(系列评论 2,4月11日),另外两份没有发表过,就在这里发表吧:

稿件一

  我的英文水平级极低,但算不得英文文盲。长期以来我总感到,我们中国人寄托很多美好民族性象征的、用悠久历史塑造的抽象信物,在英文中用一个“Dragon”来等同起来,极为别扭,很不贴切,很不舒服,对国外很多不太了解中国、误解中国或曲意妖魔化中国的人,能诱导他们产生误解和曲解——对中国的认识。所以有更确切的英文译名,或就像中国拼音那样有一正式的拼音,以供外文译用,那就最好不过了。我赞成黄佶先生和台湾学者蒙天祥先生的观点,中国龙与“Dragon”要脱离干系。至于用 Loong 或甚至创造出一个专用外文名词(像专用的地名那样)均可。当然这需要中国的甚至于争取外国的译文专家来完全这件事,我只能在旁当啦啦队而已。

  致

读者 堵耀庭,2006.4.8 午启

------------------------------

稿件二

不要污染更不要污辱(观点新闻)

  让龙的英文翻译,迅速变为本质意义的“Loong”,迫在眉急。因为它既可以有效防止外来语对汉语的污染;更能阻止因翻译不当——产生歧义,而引发的对中国人人格的侮辱。一箭双雕,何乐不为。南京,陆京,2006年4月9日

------------------------------

  因年代久远,传真件字迹已经极淡,就不拍照展示了。

-------------------------------------

第二展厅:试涤污名 ← 序厅 → 第四展厅:万众议译

-------------------------------------

相关链接:

译龙为 Loong 大事记【→简版】

中华儿女,为龙而忙:记那些呼吁和推动改译龙的人

公共传播实战录:我们是 Loong 的“传”人


返回顶部


返回龙 Loong 网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