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 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
饺子专利事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韩国人把饺子申请专利,我们如何做出反击? 最近,一条“韩国人在美国拿下饺子外观专利”的新闻刷爆社交媒体,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评论区都快吵翻天了:“抢文化?”“中餐还能不能在美国卖了?”“从明天起会不会我们吃饺子都要给专利费?” 热闹归热闹,但跨境卖家和中餐出海企业必须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文化争议”,也是一场关乎你产品能否在美国正常销售的专利合规挑战! 先说清楚——这个韩国企业(CJ公司)拿到的是美国外观设计专利。 |
这意味着它不管你是不是中国传统食物,它只管:你在美国是不是卖了长得太像它的饺子。也就是说:如果你恰好在美国卖的饺子和它“撞脸”,那你可能就踩雷了。 难道在美国,中国人还不能卖饺子了吗?! 一、饺子专利究竟保护了什么? 根据目前信息,凯鸣查到:2025年4月8日,韩国 CJ CheilJedang 公司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的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为 US D1,069,319 S,该专利保护其 Bibigo 品牌饺子的独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日为 2023年2月24日,优先权日是 2022年8月30日。 这份专利内容看似普通,但其实非常有心机!凯鸣仔细查了一下这个外观专利的具体内容,它确实“做了功课”,和他的申请人一样,喜欢“背后捅刀”。 专利描述强调了几点,同时还附有 3D 建模图: 1、限定了十四至十六道螺旋褶皱; 2、外形为底部平、顶部隆起的半月形面皮; 这意味着:只要你在美国卖的饺子外形与这项专利高度近似(哪怕不是一模一样),都有可能被认定为侵权。更关键的是,一旦对方主动起诉或发起警告信,你将面临: 1、产品在电商平台被下架或冻结。 2、产品被美国进口海关扣押或查验,严重影响物流效率。 3、支付高额和解金或赔偿费用,赔偿金额可能包含对方的销售损失、律师费及惩罚性赔偿。 4、强制更改产品设计或退市,需额外承担研发和重塑包装成本。 二、这个专利能否被无效? 虽然 CJ 公司表示该专利仅适用于其特定的饺子外观设计,不涵盖整个饺子类别 ,但对于在美国市场销售类似外观饺子的中餐馆和跨境卖家而言,仍可能面临侵权风险。特别是在平台审核和海关检查中,可能因外观相似而被误判为侵权产品,导致下架、扣押等问题。 对这个专利“看不顺眼”没用,在美国市场,专利已获授权就具备法律效力,任何质疑必须通过正式的法律程序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玩“真格的”:走美国专利无效程序!用真正有效的法律手段,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 总结 从这场“韩国饺子专利”风波中我们看到,哪怕是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传统元素,只要你不去保护、不去发声,就可能被别人抢注、利用、反过来限制你。 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一个饺子外形,而是整个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合法空间。我们不能被动退让,我们也有权利去定义标准、捍卫历史、赢得尊重。 这不仅仅是一场知识产权的争议,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一次警示:要讲合规,要懂规则,更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利益与尊严。 我们的文化不能被轻易标价,我们的产品不能任人设限。 |
------------------------------------------------------------ 韩国企业申请饺子外观专利,我们今后该如何应对? ……。 04,与其说“偷”不如说“教” 这次“饺子外观专利案”之所以触动国人神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再次勾起了中韩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归属争议。多年来,韩国在某些文化元素的起源、归属以及国际申遗、注册商标/专利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在中国被广泛视为对中华文化的“挪用”甚至“窃取”。 2005年,韩国以“江陵端午祭”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时在我国引发巨大反响,许多人认为韩国“抢注”了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事实上,我国的端午节在 2009年也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两者的区别在于,韩国申报的是其江陵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了祭祀、演艺和游艺活动的特定民俗庆典,其名称和内容虽与我国端午节有渊源,但已发展出独特形式。争议的核心在于,韩方的成功申遗在客观上可能让国际社会对端午节的起源产生混淆。 除此之外,韩国已经将泡菜和拔河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中韩两国在传统医学(中医、韩医)、汉服(韩服)、风水、活字印刷、汉字等多个领域存在所谓的“争议”。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韩国随着经济的腾飞就已经同步推行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在文化产业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韩国通过申遗、影视和综艺等多种手段全力进行文化输出,上面提到了很多韩国在申遗方面所做的成果,我们也能感受到韩国这些年在综艺方面获得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认同,他们的男团女团和歌曲综艺等,都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我们。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韩国那里学到一些好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呢? 05,文化传承与保护,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遗产?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 1. 增强文化自信与内生动力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系统性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让文化自信发自内心,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或应激反应。通过媒体宣传、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传统节日庆典等多种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变得可亲、可感、可用。鼓励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加强系统性研究、整理与记录对各种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进行深入的历史考证、源流辨析、内涵阐释,建立权威、详实的数据库和档案。用扎实的学术研究成果,明确文化元素的起源、演变和核心特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籍、文物、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建立开放共享的数字文化资源库,方便研究、教育和传播。 3. 善用法律武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于具有特定地域来源和品质声誉的传统产品(如宣纸、景德镇瓷器、普洱茶、特定地方小吃等),积极申请和注册地理标志,进行集体性保护。将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名称、老字号等及时注册为商标,防止被恶意抢注。建立商标预警监测机制。对于具有独特工艺、设计或配方的传统技艺或产品,如果符合专利法的要求(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装饰性),可以考虑申请发明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例如,独特的编织技法、陶瓷釉料配方、改良的传统食品加工设备、具有创新性的文创产品设计等。要理解专利保护的是“创新”而非“传统本身”,但可以保护基于传统的创新。 对基于传统文化创作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影视等作品,依法享有著作权保护。不仅是政府和企业,普通民众也应了解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等)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化保护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和文化传承。 深入研究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等,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和规则谈判,提升中国在国际文化治理中的话语权。同时,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在海外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和维权。针对海外可能出现的文化“被挪用”或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情况,建立信息监测、法律评估、外交交涉、法律诉讼相结合的快速反应机制。 4. 推动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融合鼓励“活态传承”,支持传承人收徒传艺,鼓励将传统技艺应用于现代生活用品、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中,使其在市场中获得生命力。避免将文化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以中华文化元素为内核,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科技手段和商业模式,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旅游项目、数字内容等。让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娱乐、餐饮等领域的结合点,创造出既有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习惯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体验。例如,将传统纹样用于现代服饰设计,将传统食谱改良为便捷的预制菜,将历史故事改编为游戏或动漫。 5. 加强国际交流与有效传播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视角和方式,讲述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核心价值、独特魅力和现代发展。避免简单说教和刻板印象。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展览、演出、学术研讨、互设文化中心等),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在交流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和时代活力。善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渠道,直接面向全球受众,生动、形象地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一批懂文化、懂外语、懂传播的跨文化交流人才。面对国际上的误解、质疑甚至歪曲,要基于事实和研究,及时、理性、有理有据地进行回应和澄清,维护国家文化形象。 06,结语 这次“饺子外观专利案”,本身可能只是一个商业竞争中的具体案例,其对美国中餐馆的直接冲击或许有限。但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元素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围绕文化归属和知识产权的博弈也日趋激烈。这起事件,连同过往一系列中韩文化争议,都在提醒我们: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更需要战略眼光、法律意识、创新思维和务实行动。 |
(黄佶编辑配图,2025年5月2日) 相关链接: 专题:电影《哪吒》的译龙方法:从 dragon 到 Loong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