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信箱:1131376436@qq.com T: 13671606831 《译龙风云》

 

用中不中洋不洋的“意译”去交流,交流的意义在哪里?

蹦蹦哒哒好叨叨,微博,2023年12月25日

再再再浅聊【翻译与文化自信】

  本文包含三大板块:

  1,为什么不喜欢 Lunar New Year?

  2,为什么对 Chinese New Year,我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姑且一用”?

  3,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我是怎么理解【翻译与文化自信】的?

  写在前面:

  不太记得是第几次唠这方面的嗑儿了,鉴于咱就是吃这碗饭的,还是有些发声底气,感觉多唠几回,同志们应该也不会介意。[哈哈]

  依旧照惯例在正式唠嗑之前打两个补丁(主要是给过路同胞看的,经常来这儿转悠的老同志可以忽略)

  补丁1:本文是源于【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个人感悟】的分享,而不是灌输与说教。

  如果能给其他人带来看问题的不同视角,是我的荣幸,但这不代表我写下这些文字是为了说服任何人,反过来就是:我也不想被人用挑刺或者钻牛角等形式说服。(这个话题很大,没写到的观点和方面只能说明我的能力或精力不够写,不能说明没写就是我不认同)[老师好]

  补丁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的看法或者处理方式(在这里专指翻译/对外交流的日常工作),对特定的事物是有用且有效的,换一个场合/文本/交流对象,可能就多此一举甚至弄巧成拙。因此不要轻易扩大化,把本文提到的内容无限套用到任何翻译/对外交流的事情上,咱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正文部分】

  会想着再聊聊这个话题主要还是前两天我自己和其他同志都提到了这个 Chinese New Year 和 Lunar New Year 之争,稍微蜻蜓点水地说了两嘴之后,评论区热烈的讨论让我觉得还可以再深入一下。

  第一个问题 —— 为什么不喜欢 LNY?(还请各位一定看到全文结束,看完之后再默念一下补丁2号: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两个原因,其实前面的评论区都有同志提到,我再整合梳理一下我个人的立场。

  其一:大家可以各自回溯,应该能得出差不多的结论:尽管我没有去做非常严谨的学术考证,但以我的工作经验和之前在海外居住的回忆为基底,这个 LNY 从六七年前再往前推,根本就没什么人用,即使小范围出现,也从未引起过波澜,或被海外主流官方与媒体当作某种公认的范本去认可和推崇。提到春节,众人第一反应英文都是 CNY,也有对中国有了解的外国人会用 Spring Festival。

  而 LNY 这几年的“冉冉升起”可以说完完全全是政治化和舆论引导的产物,是个别国家与地区为了“去中国化”,“解构中华文明”,做出的第 N 次拙劣的尝试。就算不是 LNY,也会是 XNY;就算不是春节,也会在别的中国文化符号上下功夫。

  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当然无权干涉别人的做法,但作为一个职业是对外交流,必须具备最起码政治敏感性的中国人,你要我对 LNY 这个词产生好感,还主动接纳它,使用它,必然不可能。

  (重要:这个观点到这没有全部展开,在后面总结的时候我会补充完整。请保持耐心!)

  其二:如果说原因一更多聚焦于身份认同上的天然驱动,那么原因二就很冷冰冰的技术流了:

  Lunar New Year 的 lunar 压根儿就不是说咱中国的农历呀!

  无论推崇这么一个词条的动机是什么,我就当整件事儿特别单纯,特别白莲花好了,可是这个词它本身就与农历没关系啊?

  【信达雅】不谈达雅,连【信】都没做到,张冠李戴的东西还要大谈特谈其合理性,这本身就站不住脚。

  lunar 形容词,如果去看韦氏词典(或任何一本权威词典),大家都可以看到它的所有含义全部基于一个东西,那就是 moon,月亮。这个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十五世纪,源自拉丁文单词 lunaris,而这个词又来自拉丁文的 luna,也就是名词 moon。

  可是咱们的农历,只要是中国人,即使对传统文化没有过多涉猎,最起码也有所耳闻咱们的“阴历”并不是纯粹的“月亮历”,而是阴阳结合的“农历”。(本文无意进行各种历法的学术研究,这也不是我的专长,有大量知识储备的同志欢迎进行科普,就是注意不要偏移本文讨论重点~)

  英语有个对应的词叫 lunisolar,就是月亮+太阳。如果现在去搜这个词,大概率出现在你页面最前列的网站会说我们中国人的日历就是一种 lunisolar calendar;

  而搜 lunar calendar 弹出来的则是月相变化的实时追踪,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纯阴历的解读,不会看到 Chinese calender 的踪影。

  所以对我一个搞翻译的人而言,放着 SF 和 CNY 不用(当然我个人美好的希望未来某天就直接 chunjie),去用根本不能代表我国农耕文化的 LNY,这不是胡来吗?

  这几年会经常遇到需要使用【春节】这个词的涉外场景,至少我个人从来不用 LNY,如果是不能增译的正式场合,我会简短说成它的日期用的是“中式的阴阳历”,要是允许我多讲,就会进一步解释农历怎么来的,二十四节气是什么,刚好碰上是某个节气,还会科普这个节气怎么说。

  外宾往往都会惊叹于中国的农民在那么早就能探索出这样有助于开展农耕生产的历法,但如果把我们的农历偷梁换柱简化成 lunar calender,那向他们科普二十四节气的重大意义,讲述祖先智慧结晶的奇妙,根据又在哪里呢?

  到这里,第一个问题已经差不多聊完了,基于这样的个人态度,同志们应该能理解我为什么反感 LNY,但是别急,下面我们来聊聊第二个问题:

  —— 为什么对于 Chinese New Year,我同样爱不起来?

  这个词条正确反映了“农历新年”的起源,我当然不至于讨厌,但个人对于这个词条只是兴致缺缺的“能用则用”,却是源于自小看各种广告和宣传报道就十分费解且还会觉得不适的一个现象:

  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好东西,很多时候明明不需要依附于外国文化的解读,却偏偏要来一个中国的 xxx,似乎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此处外国文化尤指西方发达国家,但此“西方”指制度与社会运转逻辑,不是绝对意义的地理位置)

  我相信同志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这座城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这就是中国的夏威夷”
“这条街是活脱脱的小京都”
“这作品就是国内的 xxx”(xxx 为任何一部好莱坞知名电影或西方巨著等)

  例子实在举不胜举,此处不再赘述。

  而这恰恰是让我个人无法接受的现象,且不提被拿来当范本的国外 xxx 到底好不好,为什么推广中国人的好东西,一定要说它是中国的 xxx?

  这个好东西就不能【不依附于西方价值和认可】而存在吗?

  非要和国外的 xxx 扯上关系才能体现它的魅力吗?

  这就解释了对于 Chinese New Year,我的态度也只是【凑合用】的根本原因。CNY 说白了,也不过是 New Year 的中国版,和前面我举的那些例子并无本质区别。为什么一定是西方的 New Year 作为词条的根源,再通过 CHN 的前缀表明这是我们的新年?就不能直接说 Chunjie 吗?

  由此类推:寿司是 sushi, 墨西哥玉米饼是 taco,轮到中国,饺子就是 dumpling,包子是 steamed bun, 白酒是 Chinese wine (比较欣慰的是前几年发过一版标准译文通则,里面已经正式提出白酒就是 baijiu),至于中国龙非要说 dragon 或者 Chinese dragon,这种例子我都已经不想再提。

  到这里,就引出来了本文的第三个问题:

  我个人是怎么理解【翻译与文化自信】的?

  一方面,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和实用主义者,我当然明白“说话要让对方理解”的重要性,也能理解有些人会这么求折中,大量使用前文提到或者没提到的英文单词,因为他们觉得“中文太难了,中国文化太深奥了,这样讲更简单,老外好懂”。

  但我也时常扪心自问:

  如果只是为了“让对方懂”,就彻底把自己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译文里剥去,用中不中洋不洋的“意译”去交流,那我们交流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我们不就是为了让世界上更多有意愿有兴趣的人真正看到并且理解我们文化的美,才这么努力地在交流?

  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样方便老外懂”,或者默认“如果我用拼音表达,老外一定不会懂/不会想要进一步了解”,诸如此类,那我们的文化传播不就永远陷入了必须要借助英文对等词才能诠释的境地?

  以及还有太多太多,我们文化独有,英语根本找不到对等词的情况,非要用意译或者套用其他形似神不似的东西解释,不就会出现混淆,挪用,语义偏离甚至产生误解的情况?(龙用 dragon 替代就是典型的负面例子)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有评论区的同志提到一个思路“【文化自信】应该是不在乎 LNY 还是 CNY,反正若干年后某个借着这个词搞事儿的国家也许都没了,但我们一定还在。”,我个人不能【全部】认同。

  我毫不动摇地相信:就算某个特别小家子气还非常喜欢鸠占鹊巢的国家完犊子八百回,我们也依旧屹立不倒。

  但基于以上原因,相信同志们应该理解我个人从技术角度来看,恰恰因为文化自信,我不能认同 ta 在这个词上的结论。这个逻辑也许在别的事物上能行,但仅仅针对【春节】一词,我不这么看待。

  LNY 所指向的事物已经脱离了我们理解的【春节】,它既然是指鹿为马完全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产物,又何来【用它也是文化自信】一说?最起码,它不适合被已经明白【农历不是月亮历】的中国人拿去向外国人科普【春节】。

  当然,我完全明白这位同志的底层逻辑,也不是要把 ta 的观点一竿子打翻。ta 说的结论,刚巧也是前天我会说出“虽然官宣用的是 LNY,但我可以心平气和地等到 Chunjie 取而代之的那天,来日方长”的底层逻辑。

  纵观近代中国翻译发展史(尤其与中国特色有关)的背后,就和此次春节终于被 UN 定为节假日的背后一样,都充满了权衡与博弈,也都反应了咱们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它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过程。站在国家层面,国际舞台上每走一步都艰险万分,终究无法仅仅用民族情感与个体喜恶做唯一的指挥棒。

  争取到了把春节作为 UN 的法定节日,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儿,也是能给在 UN 工作的中国同胞,还有广大居住在海外的同胞带来切身利益的好事儿。尽管英文用了 LNY,也依旧是我能想到在文化交流领域,少数可以用【瑕不掩瑜】来形容的场景之一了。

  最终当我们的硬实力足够突出,我们的软实力也随之水涨船高,我们的文宣工作真正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也许人们听到【lunar calender】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原本的月亮历,而是“中国人的农历”,【入关后自有大儒为我所用】的那一天,也就悄然而至了。

  我衷心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并将一直为这一天的降临,全力以赴。[加油]

评论:

  琰柒柒柒柒柒柒:我们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很多中国特色的东西就应该用拼音来表达,很多时候一味迁就国外只会丧失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

  balayxx:姐姐说得太好了,我一直对这些单词停在最表面的东西上,完全没有意识到饺子是 dumpling 和文化自信的关系,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是 dumpling 而不是 jiaozi,第一次对这些单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备忘录诗人兼兆瓦级拉普er:没错,其实现在想翻译中文特有的词语下意识都用拼音表达了,仔细想想真的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眠月晚霜霁:我现在翻译饺子汤圆这些中国传统美食能用拼音就用拼音,很多中国美食翻译,之前上翻译课老师讲到美食翻译,其实就感觉到有些美食如果直接用煎炒炖煮炸 XXX 这种翻译方法就体会不到汉语的精妙了 [苦涩]

  蹦蹦哒哒好叨叨:很好,就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同志一起来文化脱殖与文化传播。[嘻嘻]

  眠月晚霜霁:我现在在推特表达春节也是用 chunjie/Chinese new year,去年过年看到我关注的一个 club 发 LNY,我直接在它底下评论了一排 chinese new year,膈应人我就 hit back [二哈]

  山雨忽如烟:上周末和一个考古学的博后聊天,他说考古学也是在更多使用拼音:“杯子啊碗啊还能应付,鬶啊盉啊怎么翻译都不能信达雅。现在干脆就是拼音,是在国际上拿回话语权,也是文化自信。”[开学季] 哦他眼里有光

首都博物馆里的铭牌(局部)

  Kazanvolodya:其实说到底,意译的尺度如何是非常考验素养的 [二哈] 先入为主地、无节制地追求“意译”,最终结果只会是除了本人以外,“中国人外国人都听不懂”。互相音译本身也是各语言之间语素交流的一部分

  豆花名:认可其中一段说给 NY 冠上 C 还是在西方语境里。对我来说,农历大年初一才是元旦,或者说才是 New Year,现在的阳历 1 月 1 号不是。不过大家都过,我也过。为了融入世界,我们原来的节日多少有些改变。我们的节日应该我们自己定义(我个人倾向 ChunJie)LNY 不行不仅在于人家恶意,内核都不对

  勤劳小熊:spring festival 好吗,我记得我读书时春节是这么翻译的啊

  蹦蹦哒哒好叨叨:如实反映了春节的词源,我个人不介意,比 cny 给我的观感更好。

  其惟春秋:续上)CNY 的问题是,日本,半岛,越南也过春节,联合国用 Spring Festival 应该就是这个考虑,所以以后用春节最好。

  蹦蹦哒哒好叨叨:再有个不排斥 sf 的原因是:它的使用类似咱们部分成语到今天已经脱离本意有了新用法,典型之一是【感同身受】,新的寓意已经取代了旧的,并且被广泛理解,没有不好的歧义。这也是我在 chunjie 暂未能替代英文翻译的前提下,更倾向于 sf 的原因,尽管它不精准,但已经形成了指向中国春节的逻辑链且没有贬义。

  蹦蹦哒哒好叨叨:啊忘了一点,我确实不记得上个世纪的英语课本有 LNY 这个用法了。但不管它有没有出现在课本上(毕竟 dragon 和 dumpling 也出现在课本上,我一样特别嫌弃,课本上的不代表就一定是最好的),我对这词都没啥好感,非要和 sf 二选一,尽管不够满意,我无奈之下还是会用后者。[笑cry][作揖]

  真狼剑士:除了中文文化翻译成外文的歧义问题,其实也有外文文化翻译成中文的歧义问题,典型例子就是“上帝”和“清真”,这两个词其实本来是道教词汇,但是被外来宗教借用后,直接变成外来宗教的专用词汇了,希望有一天能改回来

  蹦蹦哒哒好叨叨:是,你说的这个也是典型。这方面确实任重道远,太需要修改调整甚至打破了再重新建立的认知体系了。

  战无不胜的思想永不变质:叨叨姐说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我们文化脱殖反殖的关键,为什么要附加西方认同和价值?为什么不应该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叉子灰与六分熟牛排:我们小时候那一代都是 spring festival。不过 chunjie 确实当然是最好的

  备忘录诗人兼兆瓦级拉普er:我个人的一点感受是这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其实和很多问题是一样的,在当下要努力争取,但同时也要以发展眼光去看。关于“中国的 xxx”,小一点的时候是真的会觉得是一种赞美,现在想想才觉得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这背后反映的也正是我国发展带来的真正的自信。

  蹦蹦哒哒好叨叨:以小见大。很多东西咋一看微不足道,不足为奇,仔细一想却很能说明问题。而且往往越是大家普遍觉得它“好像没啥啊”“这也是个事儿?”,越说明这个问题“潜移默化”的严重性。当然,以小见大的同时也要防止上纲上线和扩大化,就是凡事都得有分寸。[心]

  奥利奥双心脆太甜啦:看完了,叨叨讲得很详细很清楚。感觉首先官方要有这个意识,不仅对外交流层面要改进,还要从外语的通识教学和专业教学里面下功夫。我们大众的影响终究比官方和专业人员还是弱些。真心希望叨叨这样的译员和老师多一点。

  童话荒漠云天明:补一个,从天文角度,阴历(Lunar)是以月相变化制定的,阳历是以太阳的变化周期制定的。而我们的农历是阴阳合历(老祖宗很聪明),其中月份是按照阴历制定的,但置闰(闰月)、二十四节气是以阳历制定的,就比如冬至就是固定的每年 12月21或22或23。所以农历新年就是农历新年,和阴历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CCinpeking:西方中心论的思想钢印已经束缚、捆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太多年了,是时候一点点推倒重构了,新的世界秩序也必将包括文化的多元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拥抱世界人民大团结!

  axsbel:我之前和小伙伴讨论过龙这个翻译,我们都觉得 long 这个翻译多好啊,既是咱们自己的发音,又能体现龙的长长一条。而且好巧不巧,dragon 的恶龙形象很微妙地与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形成了某种呼应,话语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有些翻译很难说不是在埋雷。

  https://m.weibo.cn/status/4982905518162031

黄佶编辑配图,2024年12月12日)

相关链接:

专题:中国的春节应该译为 Chunjie

Loong 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汇总

中国外交系统改译龙进展情况

译龙为 Loong 实际使用案例按分类排列

【全民狂欢,创造历史】Loong 纷纷空降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

推广 loong 的广告(黄佶)

中华儿女,为龙而忙:记那些呼吁和推动改译龙的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QQ互动群:417754415 主编黄佶信箱:1131376436@qq.com Tel:13671606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