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黄佶 著,2015年第一版

序,风云起处

  本书取名“译龙风云”,那么围绕如何翻译“龙”这个字的“风云”来自何处呢?各位看官请容笔者一一道来。

2005年11月11日:龙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会评选吉祥物结果揭晓,原来呼声最高的龙落选。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的解释是:“龙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不宜作为奥运会的吉祥物。”[1] “龙的形象在东西方存在差异”;“西方人眼中的龙和我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寄托是不相吻合的,容易产生误解。”[2]

图 1,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华龙”方案之一。
作者:孔德众,杨阳,2004 年。

2005年11月12日:为龙正“英”名行动拉开帷幕

  11月12日,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形象--龙的正名”学术艺术交流活动。活动组织者指出:“西方的龙‘dragon’是‘恶龙’,是凶恶,残暴势力的象征。长期以来西方世界一直把‘中国龙’翻译成‘the Chinese dragon’,在各个领域的西方文化作品中,‘中国龙’一直和‘黄祸’和‘恶势力’联系在一起,经常被误读和丑化。活动建议以汉语拼音‘long’作为对中国龙的标准翻译。”[3]

图2,照片:“中国形象--龙的正名”活动现场。
摄影:袁新海,2005年11月12日。

  我之前在为“国际广告分析”一课备课时,读到有学者指出把商标中的“龙”字译为 dragon 是不妥的,也想过按照拼音字母规则翻译“龙”,但考虑到 long 在英语中是个常用词,已经有很多含义了,不宜再作为龙的英文译名。后来不知怎么想到可以加一个“o”字母以示区别,也就是把龙译为 Loong。当时人们热衷于注册域名,我检索后发现还没有人注册 loong 的中国域名,就去申请了。

  在 2005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我收到通知 :loong.cn 域名注册成功。随后我租借了网络空间,开始建设“龙 Loong 网”,推广重新翻译龙的建议。2006年2月13日第一次向网站上传内容,当时只写了两句话:“‘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而不是 dragon。因为 dragon 是一种喷火怪兽,有‘恶魔’的意思。”2月15日我在这个网站上发布了第一篇文章:“‘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4],并向媒介投稿。2月16日东方网发表了这篇文章[5](图3)。2月22日新民晚报报道了我的建议[6](图4)。


图3,网页截图。东方网,2006年2月16日。

图4,报纸截图。新民晚报,2006年2月22日。

-------------------

1,热门方案为何落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新华网(记者:汪涌,高鹏),2005年11月11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olympics/2005-11/11/content_3767720.htm

2,“中国龙”等 4 大热门为何落选吉祥物?京华时报(记者:李艾),2005年11月12日,
http://www.hn.xinhuanet.com/2005-11/12/content_5570258.htm

3,图文 -“中国形象--龙的正名”交流会,2005年11月12日,
http://sports.sina.com.cn/o/p/2005-11-12/10491875620.shtml

4,黄佶:“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龙 Loong 网,2006年2月15日http://www.loong.cn/loong1.htm

5,黄佶:“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东方网,2006年2月16日 08:42,
http://pinglun.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47824/node95768/node95863/
userobject1ai1854166.html

6,欲为“中国龙”正名——华师大一教师质疑“龙”的传统英译,新民晚报(记者:卢晓欣,王剑虹),2006年2月22日。

---------------------

  2006年4月,《金陵晚报》刊登了笔者的文章(图5),随后还举行了八次系列讨论。我的建议引发了很多争论,部分讨论内容请见本书第六章。

  为了回答人们的质疑,也为了充实龙 Loong 网(图6)的内容,笔者在网上进行了搜索,收集了大量资料,例如杜拉根兽(dragon)在西方宗教绘画中象征恶魔,在外国时政绘画中象征纳粹德国和恐怖主义势力等负面的事物;李小龙的英文名之一是 Lee Siu Loong;台湾学者蒙天祥于 2004年撰文呼吁把龙译为 Loong;1940年代上海的龙凤牌香烟被译为 Loong Voong Cigaratte,等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撰写了论文“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发表于学术期刊《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上[1]。

图5,报纸截图。金陵晚报,2006年4月8日。

图6,网页截图:龙 Loong 网首页。截图时间:2006年4月。

------------------

1,黄佶:关于“龙”的英译名修改问题,社会科学,2006年11期,第161至169页。

----------------------

  至此,重新翻译龙的问题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反响,新闻媒介也极少关注。

  事情在2006年12月发生了转折。

2006年12月4日:骤起“弃龙风波”

  12月1日,上海政协主办的《联合时报》发表了“‘龙’为形象标志缺憾多多”一文。文章说:“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为人们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然而,‘龙’在西方世界则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进攻性的庞然大物。‘龙’这一事实上从未存在过的动物形象也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文章还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的建议:“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既考虑到中华民族的总体形象诉求,又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图7)。

图7,报纸截图。联合时报,2006年12月1日。

  笔者看到此文后,觉得吴教授的建议不妥,撰写了“分割中国形象标志,为分裂中国创造了文化条件”一文,于12月3日在龙 Loong 网上发布。我在文中说:“要避免龙在西方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进攻性的庞然大物’,正确的做法是改正龙的错误翻译。”[1]

  12月4日,上海《新闻晨报》发表了“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一文,副题是“包括‘龙’在内的一些形象标志容易被误解”,“上外专家领衔重新建构国家形象品牌”,报道了吴教授的前述观点和工作计划(图8)。

图8,报纸截图。新闻晨报,2006年12月4日。

  这篇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强烈的反响,网民对此文发表了大量评论。在笔者当时为龙 Loong 网收集的四百多条评论中,除了两条主张放弃龙,其余都对吴教授的建议提出了非常激烈的批评。随即,全国围绕龙的废存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笔者的改译建议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006年12月7日:把龙译为 Loong 的建议开始被海内外新闻媒介广泛报道

  2006年12月7日,新民网[1]和广州日报[2]报道了改译“龙”为 Loong 的建议。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时空调查:要不要给龙正洋名?”介绍了笔者的建议和龙 Loong 网[3](图9)。2006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该如何称呼你,中国龙”一文写道:“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副教授黄佶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为中国龙正英名’网站。据他介绍,将‘龙’译为‘Dragon’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分歧。”并介绍了杜拉根兽和龙的区别[4](图10)。

图9,网页截图: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
2006年12月8日。

图10,报纸截图。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2日。

  2006年12月14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转发了 AP(Associated Press,美联社)的报道。文章题为“In China, a fiery debate over dragons”(中国爆发关于龙的激烈争论)[5](图11)。China Daily(中国日报)于第二天也转载了这篇报道[6]。文中写道:

  "I saw some Western media used the word 'dragon' to describe terrorists. Also, in the Harry Potter films, dragons represent evil ogres," Huang Ji, a professor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Tuesday.

  (黄佶,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师,在周二的一次电话采访中说:“我看到西方媒体用‘dragon’一词形容恐怖主义者。在哈利波特电影中,杜拉根兽也代表邪恶的魔鬼。”

  Huang proposes swapping the word "loong" for dragon, when translating the concept from Chinese. The standard Chinese word for the mythical Chinese creature known in the West as a dragon is "long," pronounced with a hard "o" sound as in show.

  (黄佶建议在翻译这个来自中国的概念(龙)时把 dragon 改换为 loong。在西方被称为 dragon 的这一中国神话生物的标准汉字是“龙”(long),发言时其中的“o”像前面显示的那样发成硬颚音。)

  "It's a good idea to separate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nd the Chinese 'loong,"' Huang says, who set up a Web site: www.loong.us to help educate foreigners about the issue.

  (黄佶说,把西方的杜拉根兽和中国的龙区分开来是一个好主意。他建立了一个网站(www.loong.us),向外国人介绍这件事情。)

----------------

注:loong.us 网站已经关闭,域名已不属于笔者。

----------------

1,学者呼吁“为龙正名”:英译名用 Loong 弃 Dragon,新民网(记者:陈未临),2006年12月7日,
http://sh.xinmin.cn/shehui/2006/12/07/107878.html

2,何不给中国龙改个洋名?广州日报(记者:毕征,卜松竹),2006年12月7日,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6-12/07/content_18894623.htm

3,视频网址:http://www.cctv.com/video/dongfangshikong/2006/12/
dongfangshikong_300_20061208_1.shtml

4,数字版网址: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7296/5154421.html

5,http://edition.cnn.com/2006/WORLD/asiapcf/12/14/china.dragondebate.ap/

6,http://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6-12/15/content_760329.htm

-----------------

  那一段时间里,笔者以龙 Loong 网为主要平台,就改译的重要性和各种改译方案的优劣和广大网友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激烈的辩论。新闻媒介也转载了双方的各种观点。

  2006年年底,中国日报社的出版物“21st Century 英语教育周刊”把笔者评为“2006年度英语教育十大风云人物”之一(图12)。

  该报介绍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佶走进公众的视野源于一场有关中国‘龙’英文译名的争论。‘龙’历来是中国国家形象的象征,然而,与‘龙’对应的英文单词 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却代表着一种邪恶的怪兽。对于‘龙’应如何准确英译,学术界争执不下。在 loong,long,lung,Chinese dragon 等备选译名中,loong 受到普遍肯定。而黄佶堪称 loong 一词最忠实的拥趸。在这场几乎全民参与的争论中,黄佶倍受瞩目。为推广 loong 一词,黄佶奔走呼吁,建立‘为龙正英名’网站,发掘有关龙的史料。同时,他还发表学术论文,并在媒体上鼓励开展有关‘龙’英译名的讨论,甚至给北京奥组委、中国龙舟协会等相关政府部门广发倡议信。如今,有关‘龙’英文译名的争执渐渐淡去,而黄佶‘为龙正英名’行动仍在继续。”[2]

  每位入选者说过的一句话被该报列为各人的“经典语录”。笔者选择的是:

  “世界上本来没有 Loong 这个单词,但是用的人多了,就有这个单词了。”

2007年,《兰州宣言》呼吁把龙英译为 Loong

  2007年10月12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召开。笔者向论坛提交了论文“关于修改‘龙’的英文翻译的研究”,从九个方面论证了龙不应该译为 dragon:

  (1)龙和 dragon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2)在西方的神话和传说中,dragon 是恶魔的象征;

  (3)中国被比喻成 Red Dragon,但 red dragon 是基督教传说中最初也是最大的恶魔;

  (4)西方媒介用 dragon 象征恐怖主义、德国法西斯、黑社会势力、财政赤字、政治麻烦、火灾等;

  (5)在西方电影里,dragon 被描述为未来世界的毁灭者;

  (6)在虚拟的电子游戏世界里,dragon 也是恶魔。这对儿童会有很大的影响。

  (7)把中国的象征龙翻译为 dragon,不利于树立中国正面的国际形象;

  (8)把龙翻译为 dragon 影响了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9)Dragon 的形象实在太丑陋了。[1]

  此文后被收入论坛文集(图13)。

  11月18日《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简称“兰州宣言”)[2]发布(图14)。论坛文集主编、兰州龙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克复就“兰州宣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在叙述了上述九个原因之后说:“基于这样的认识,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宣言指出:‘中华龙与西方 dragon 完全不同。中华龙形象神奇,主要象征正义与吉祥;西方 dragon 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邪恶与祸祟。应将龙英译为 loong 以示区别。’”[3]

图 13,论文集封面: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
设计者:张清,2007年。

图14,照片:“兰州宣言”石碑。黄佶摄于 2014年6月20日,兰州龙源公园。

--------------------

1,黄佶:关于修改“龙”的英文翻译的研究。首届中华龙文化兰州论坛论文集,第 76至 95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

2,兰州宣言全文:http://www.loong.cn/lanzhou-xuanyan.html

3,为何要为中华龙正“洋名”?新华网甘肃频道(记者:赵锋),2007年11月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7-11/22/content_7127880.htm

----------------------

  “兰州宣言”广受媒介关注,其后如何译龙一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学术界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在很多人开始把龙译为 Loong 的同时,很多人继续把龙译为 dragon。

  另外,其它中国特有事物例如京剧等的名称应该如何翻译,也不时引发争论。多数知识精英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仍然持保守立场。

2015年起,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代表每年提交译龙提案

  2015年3月两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岳崇提交《关于纠正龙与 dragon 翻译错误的提案》[1]。提案被全国政协转交给中国外文局,后者又转给中国翻译协会研究。据我参加学术会议的经验,翻译界学者大多反对改译龙,因此情况不容乐观。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暨外事翻译委员会第 28届中译英研讨会于7月14日在京举行[2]。会上西安龙凤文化专家庞进介绍了龙的翻译问题,会后我参加了和部分与会专家及官员的网上交流,结果和我预期的完全相同。

  2015年是龙落选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十周年;7月31日,北京获得 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是否选择龙作为吉祥物以及如何译龙将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2016年3月两会上,岳崇再次递交提案,呼吁译龙为 Loong。全国人大代表王军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2017年两会期间,岳崇第三次提交同样的提案。2018年,陕西作家、全国人大代表贾平凹在两会上提出相同内容的提案。[3]

----------------------------

1,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建议将“龙”英译为 loong,西安日报(记者:肖雪),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2-28/7088582.shtml

2,中国译协举行第 28 届中译英研讨会,中国译协网,2015年7月17日,http://www.oktranslation.com/news/twininfo45384.html

3,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改译龙情况汇总(黄佶整理编辑),http://www.loong.cn/liang-hui-ti-an.htm

-------------------------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原有世界格局发起了坚定有力的挑战。在这个新形势下,如何翻译中国的龙,是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时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正确翻译中国特有事物名称,也是提高中国软实力、体现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措施。

  本书取名“译龙风云”,不是为了虚张声势,而是因为围绕重新译龙一事的唇枪舌剑空前激烈,其中有着太多的奇谈怪论,有些学者的观点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我不知不觉被卷入漩涡的中心,有着比常人更多的体会,也许是记录这件事情的最佳人选了。

  龙的重新翻译,本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既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学术含量:龙被译为 dragon 是错的?那么有错就改,重新翻译;具体如何译?最简单的译法:音译;Long 是英文常用词,如何避免混淆?最简单的办法:加一个字母以示区别:Loong;更何况海外华人一直是这样音译龙的,而且外国人也是这样做的,笔者发现早在 1814年外国人即已经这样注音龙字,……。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进行专门的研究。但事实却令人震惊,很多很多人反对重新译龙,不仅有年长学者,还有年轻人,因此不能简单地归因为“思想保守”;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资深翻译家,所以不是因为不懂翻译;反对者中还有很多海外华裔职业翻译工作者,显然不是因为不了解外国情况。

  外国的东西来了,翻译成中文都很顺利,但中国的东西走出去,名字如何翻译,似乎在中国是一个尚未解决而且争议很大的问题。笔者身经百战之后,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翻译领域里,而是涉及到中国人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问题。

  十几年来,针对“龙”字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我曾写过很多或长或短、或一本正经或嬉笑怒骂的文字。回头看看,似乎有必要系统地说点什么。这就是这本书的大致来源。

时政绘画:常在喜闻乐见和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想

  本书以国外时政绘画(宣传海报和时政漫画等)为主要研究依据。这不仅因为笔者自小就十分喜欢看《参考消息》等报刊转载的外国时政漫画,也因为绘画形象直观,读者印象深刻,外国报刊和新闻网站习惯使用时政漫画来表现主题。在传播效率和效果上,时政绘画具有独特的优势:通俗易懂,犀利准确,形象直观,幽默风趣。

  时政绘画是画给广大民众看的,画家必须确保自己的作品能被人看懂,因此,对画中用来做为比喻的事物,画家个人对其含义的理解必须和大众的一致,否则就没人能看懂他的作品。如果某漫画家用鸽子来象征“战争”,在漫画中描绘人民驱赶鸽子的场景,读者绝对不可能想到其作品的本意居然会是“反对战争”,而只会理解成“拒绝和平”,因为人们平时总是用鸽子来象征和平,而不是用它象征战争。

  因此,观察外国画家用杜拉根兽象征什么,就能知道杜拉根兽在外国人心中的实际形象。我在2006年撰写文章和论文时,就使用了很多西方报刊的时政漫画,例如用杜拉根兽象征恐怖主义的漫画,就比简单引用外国辞书上的文字材料更形象直观。通过数百年来杜拉根兽在世界各国时政绘画中象征的事物,我们可以了解杜拉根兽在外国人心目中的真实形象。

  时政绘画对外国儿童和年轻人的影响也非常大。外国很多学校把时政绘画作为教学素材。很多外国人从小就被告知杜拉根兽是恶魔的象征。在看到时政漫画把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和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画成杜拉根兽之后,再看到中国被画成杜拉根兽,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就可想而知了(图15)。

图15,漫画:潜移默化。黄佶作于2014年7月18日。

一些说明

  “龙”怎么英译,dragon 如何汉译,目前尚无定论。笔者主张将“龙”英译为 Loong,将 dragon 汉译为“杜拉根兽”(原先汉译为“杜拉更”) 。这两种译法是笔者迄今为止认为最理想的方案。但如果今后出现更合适的译法,笔者也会改变和支持。

  本书在不致引起误解的地方,都这样翻译。如果没有把 dragon 译为汉语,往往是因为此处 dragon 这个英文单词代表了多重含义。此时笔者会尽量增加说明文字,避免歧义。

  外国人常用龙象征中国,但是他们笔下象征中国的龙的外形或行为往往又是彻头彻尾的西方的杜拉根兽。为了避免歧义,笔者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果外形是杜拉根兽,但实际上是指中国的龙,写为“‘龙’”(即“龙”字加双引号);如果外形是中国龙,实际上也是指中国的龙,直接写“龙”字(即“龙”字不加双引号)。当然,实际情况相当复杂,很多地方需要靠读者自己理解和判断。

  为了方便其他学者进行研究和检索,笔者在介绍外国图文资料时尽量保留了原文标题和作者姓名。为了避免笔者的理解和翻译错误误导读者,笔者在引用外国人的重要文字时,保留了外文原文。因此本书还可以作为有关资料的目录或索引,协助大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有些材料的含义,笔者也不能确定,或根本就毫无头绪,欢迎大家在《译龙风云》交流群里讨论。

  笔者认为,一本学术著作能够就一些问题做出定论固然很好;但如果能够提供材料、提出问题,激发他人的研究兴趣、帮助别人做进一步的研究,也很不错。我们对“书”和“著作”的观念应该改变,不要迷信“大部头”,不能“读什么,信什么”,而应该独立思考。

  为了形象生动地表述笔者的观点,提高本书的趣味性,本书在论述部分也使用了很多图片。很多地方找不到合适的图片,笔者就尝试着自己来画示意图和漫画。如果读者们觉得还不错,笔者可能会去增加一项副业:画漫画。( ⌒_⌒ )

黄佶,2011年7月20日起笔于上海

返回《译龙风云》目录

相关链接:

为龙正英名,十年未停歇—— 纪念“兰州宣言”发布十周年(黄佶)

十年前,我经历的“弃龙风波”(黄佶)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