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编者按:仲富兰教授是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龙”的方方面面,对“为龙正英名”事业非常有帮助。(黄佶,2006年2月20日)

 

仲富兰教授的博客

龙图腾溯源

——对黄佶提议的一点佐证

仲富兰

  【仲富兰按语】我的同事黄佶先生提出了“龙”的英译问题:“龙”不应该翻译成 dragon。他说:“Dragon的本意是凶残的巨兽、恶魔、悍妇等。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自称dragon,是自我妖魔化。‘龙’也不应该翻译成long。Long的英文发音不是‘龙’,而是‘狼’,这不是真正的音译。‘龙’应该翻译成loong,它的发音和‘龙’相近,在英文中本来就是‘龙’字的音译,有些西方人也把龙称为 loong,有广泛的使用基础。Loong的两个‘O’字母象龙的两只眼睛,loong 使人联想到 long(长),所以它也是一个象形文字,和汉字特色相通。而 long 在形象上是独眼龙。”我是赞同的,为了呼应他的观点和提议,我将不久之前对于“龙”的考证文章发在这里,给黄佶的观点提供一点小小的佐证。

龙图腾溯源

仲富兰

  早在汉字产生以前,中国就有了龙的形象。此后,许多中国典籍都以纪实手法对龙作过绘色绘声的描述:“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龙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只知道中国人以“龙”为图腾,而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有人说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几千年来,大多数帝王或正在觊觎帝王宝座者,都力图证明他们与龙的血缘联系,有的皇帝还说他们是龙的儿子而自命不凡、胡作非为。他们把龙看成是无所不能的神灵,是神仙的坐骑,是腾飞的象征,是福泽皇家的瑞兽。但最为讲究实际的中国老百姓所看重的,是龙所具有的兴云布雨的本事。因为,只有这种灵赋,才使得龙与处在农耕文化氛围中的中华子民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对龙崇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风调雨顺、万物有成的祈求;在于对水涝旱灾的恐惧和力图摆脱的情结。老百姓坚信,要想从龙那儿获得不降灾祸的承诺,除了有比龙法力更高的神灵之外,最为可靠的途径,就是给予龙更多的祈祷拜求。

  不然的话,人们为什么要建那么多的祭祀龙的场所和举办那么多的祭祀龙的活动呢!当然,老百姓认为龙有变幻形象的神通,他们希图将龙人格化,使龙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彼此友善,保佑他们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龙就成了与凤、麒麟和龟并列的“四灵”之一,龙的职责可不轻哩!

  都说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那么,龙倒底是什么呢?

  龙是我们民族传统和精神的体现,一般认为最早源于古人的图腾崇拜。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有了“龙”为神灵和祥瑞吉祥的概念,并且创造出了艺术加工的形象。如红山文化玉龙、大汶口文化的龙纹乃至濮阳的卵石龙等。

  一些考古工作者在对历史文物进行发掘整理后发现,中国的龙文化很可能起源于甘肃。甘肃考古学者在甘肃武山出土的一个距今6000多年的远古彩陶瓶上,绘有一个人面两足龙身的饰图,这表明,中国对龙的崇拜要早于这个时期,而且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将这一崇拜运用于文化表现形式。我国许多龙文化的史料记载,也都同甘肃有关。

  在山东嘉祥武氏寺中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石刻、四川新津宝子山汉墓中出土的刻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大型锦画都有伏羲龙身的图案,由此可以推断,为古三黄之首的伏羲是中国创建龙文化的第一人。而许多古文献中都记载,伏羲氏是古成纪人,古代成纪正是今甘肃天水。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甘肃发掘出土的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大地湾遗址,进一步证明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时至今日,甘肃民间仍然保留崇拜龙蛇的习俗。据一些考古工作者介绍,目前还没有对龙文化产生的根源作研究,也不知是否有这样的龙,但是有一点可初步断定,龙文化的发源地可能就在甘肃。

  可是,也有人说龙文化始于山西,1978年,在襄汾县东北以陶寺村为中心,涉及到东坡沟、中梁、李庄等村庄的一场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临汾地区文化局主持的考古发掘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经过调查试掘,最后将重点锁定在陶寺村南一带。到1983年,发掘面积已达六千平方米,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成果。之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连年不断,延续至今,并且不断有新的惊人的发现。理由是奠定龙文化的尧时代的真实存在。尧都平阳,舜继尧就天子位的地方,古即称“中国”。古时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地望都在晋南,晋南是当时“中国”之中无疑。现在“中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集56个民族于一体的大家庭中国,与古代中国一词有不同含义,故也可说古代“中国”一词是狭义的中国,而今之中国,则是意义明朗的广义的中国。

  尽管龙是多种动物部件拼装起来的吉祥灵物,但它毕竟有一个完整美丽的形象。这个形象,渊源久远,影响极大。我们的民族信仰崇拜的这个“神物”,并且把自己看作是它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祖最初的形象又在哪里?这个问题如果出之有地,言之有据,对于解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龙文化的关系,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尧文化、龙文化、龙的传人、崇山精神,在山西尤其在晋南大地上结成了一条金钮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龙文化先祖的文化圈。在这块宝地上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把崇山这座埋葬帝尧父子的神山,叫“卧龙山”,并把它作为心灵的神圣靠山去顶礼膜拜,瞻仰祭祷,甚至死了以后,埋葬的方向也要“头枕塔儿山,脚登汾河湾”。

  龙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脊梁,是丰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动力。不论它在中华大地的哪一处,在原始社会,远古先民常以自己的敬畏、感激、惧怕的物象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崇拜它,敬重它,祈求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多种图腾也集合成为了“龙”,它象征着神秘、恐怖和威力。

  中国的龙崇拜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封建时代,龙又嬗变为皇权的象征,帝王自称“真龙天子”。据韩非子说,龙和帝王一样,都有“逆鳞”而不可触,否则龙颜大怒、诛灭九族。所以李白诗云:“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今天,龙走下了神坛,每个华夏子民,无论天涯何方,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龙,缘何而生?它似动物,有人说它是鳄鱼和蜥蜴的“大共名”,也有人说它演化于蛇,还有人称它是恐龙的遗记;龙,又是象征,既有人认定它是图腾合并的结果,又有人相信它是云水、闪电和彩虹的集合。这些都是今人对先人的猜测。相对而言,“蛇说”比较占上风。有人考证,禹与蛇图腾的氏族有血缘关系,他奠定了夏朝根基以后,其后裔把蛇升华为龙,不仅体现了多元文化,得到各民族的认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象征。

  中国的龙,家族庞大,有黄龙、青龙、赤龙、白龙、乌龙、金龙,千年之龙叫应龙、无足之龙叫烛龙、有角之龙叫虬龙、无角之龙叫螭龙,等等。它们有好有坏,有善有恶。《史记》二十八卷《封禅书》里说:黄帝乘龙上天,群臣无法跟随,只能抱着拉断的龙髯哭泣。以黄龙象征黄帝,中国古人以龙为尊。但传说中,也不乏屠龙、斗龙的记载,如女娲杀黑龙、大禹斩蠢龙、李冰父子伏孽龙、周处除蛟龙,等等。

  龙的传说并非中国所独有,几乎世界各大古老文明都有它的掌故,如巴比伦的古龙、北欧的毒龙、犹太人的撒但、印度的那伽(Naga),在北美,玛雅人也有以龙为题的艺术,但还有人研究认为它是从亚洲传过去的。印度的那伽是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它长身无足,称霸水域,是古印度人对蟒蛇的神化。翻译成中文时,它变成了龙。

  阿海在《北欧的神话传说》第一章《创造天地的神话》介绍北欧的毒龙时说道:有一条狰狞的毒龙叫尼特霍格,盘踞在冰天雪地的海维格尔玛泉水旁,日夜不停地噬咬着伸入泉水的巨大树根。又说:“毒龙生为恶魔,企图最终咬断宇宙树的巨根,毁灭世界。”北欧的毒龙嗜水,不同于中东的古龙,却类似于中国龙的传说。在欧洲战争史上,龙还常常作为武士的徽章。令人感兴趣的是,西方早有龙的传说,但是为什么没有演变成龙的崇拜?或类似于中国这样的龙的文化?这是中西方文化演进不同的一个巨大分野。

  在西方,龙同样是传说中的巨兽,而且有翅膀。在希腊语里叫 Drakon,演变成英语叫 Dragon,在拉丁语里还有一个 Draco。尽管西方人也一直没有解开龙的起源之谜,但多半认为它是蛇崇拜的回响,因为世界各文明里几乎都流行过蛇崇拜。Draco 则来源于蜥蜴,在希腊也有天龙星座的意思。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中东地区的蛇或龙硕大而凶猛,被认为是邪恶的总代表,埃及的黑暗之神 Apepi 就是一条巨大的蛇。希腊、罗马人接受了他们龙是恶者的说法,同时也把它构想成慈善的力量,希腊的阿波罗就是蛇的崇拜者,但总体上来讲,他们也没有改变龙的邪恶形像。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则基本摧毁了西方人对龙的慈善想象。

  在《圣经》里,龙就是蛇。在《创世纪》里,有一条著名的蛇,他曾引诱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的智慧果;在《启示录》里又两次说到: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蛇与龙前后相承,而且迷惑天下人。可见,基督教义完全不利于西方龙文化的形成。

  相反,在东方的佛教和道教经典里却记载了大量龙与龙王的传说,为人们普遍所接受,对东方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不列颠百科全书》里也明确区分了龙在东西方文化中,正面和反面形像的不同。
1999年10月9日《泰晤士报》上有一篇英国人写的《下雨机械》说:中国的龙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独特,虽然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龙名同,但特徵实异。

  龙之善恶不过文化的沉淀。今天,龙在东方文化里依然保持了正面的形像,但也脱去了其神秘的面纱,龙的精神成为奋发的精神,龙的民族成为自强的民族。如果说古代的舞龙或许是为了祭神祀雨、扫瘟避邪,那么今天的舞龙则多半是娱乐或庆典。在世界上,中国的舞龙、划龙船已经成为东方文化渗透于西方文化的一旅,是东西方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把伟大的天象尊崇为龙,在春耕中对着新年的第一道彩虹,唱起“二月二,龙抬头”,祈望并认定它会给天下带来吉祥、欢乐和幸运。

  人们在敬畏和讴歌自然的同时,渐渐地欣赏起自己的生命活力,并在远古神话中把自己的始祖一个个打扮成人首蛇身的英雄,而且认定这些被图腾化了的英雄代表着力量、信念和追求。后来,按照逻辑和审美的需要,祖先们把心中的图腾加以再包装,定格为一个马鬃、鬣尾、狗爪、鱼鳞而蛇身的无所不能的巨大神灵。于是,这巨大的神灵便穿越千万年的历史烟云,无休无止地在东方大地上盘旋翻腾,在中华民族的浩瀚心宇中高高飞翔。

  龙最深层的内涵,是其多元文化整合为一而又创新、开拓的精神。龙的形象后面隐含着中国人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和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它几乎囊括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的全部精髓。

  龙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浸润着中国的文化艺术,弥漫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之中。龙象一条无形的纽带,一条由共同的情感、共同的观念、共同的心理素质交融而成的纽带,把整个中华民族紧紧地糸在了一起。以至于在今天,无论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无论他崇拜什么主义,无论他信仰什么宗教,他总会大声地说:我是龙的传人。

  龙的故乡虽然在中国,但由于中国有着远古时代族团先民向周边地区迁徙的历史,也由于2000多年前西汉王朝的崛起和直至唐、元、清几代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显赫地位,促使了中国与相邻地区和友好国家之间在外交、文化、宗教、贸易等领域的频繁往来与交流,使“龙文化”随之进入并传衍在广袤的亚太区域之中。

  龙崇拜主要有以下四种文化含义:

  首先是把龙当作百虫之长,这种文化含义我们首先从节日日期和节日名称可以看出。惊蛰节一般就在二月初二前后,这个节气正是“蛰虫咸动,启户始出”的时候。人们将这个节日命名为龙抬头节,就是把龙作为一切虫类的代表,把龙当作百虫之长。其次,我们从龙的形貌特征也可以看出。

  据南宋罗愿《尔雅翼。释龙》记载,宋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龙的形貌特征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现代龙形大体就是这个样子。考古材料表明: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濮阳蚌塑龙就已经基本具备了上述特征。”人们通过对龙的形象的塑造,明确地表达了“龙是百虫之长”的思想。

  其次,是把龙当作保护神,这种文化含义我们从在房屋前面和房屋周围撒灰两种习俗可以看出。龙抬头节期间,人们在房屋前面(或者房屋周围)撤灰,是为了驱赶各种毒虫,把它们挡在屋外,不让它们闯进屋里来。人们把灰撤成龙蛇形状,显然就是想利用龙蛇的形貌去驱赶、吓跑各种毒虫,以便达到避邪御凶、吉祥幸福的目的。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习俗,是祟龙习俗最原始的文化含义之一。

8000多年前的查海遗址出土了一条长达19.7米、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这条石龙就位于该聚落面积最大的房屋的前面(也可以说是整个聚落址所有房屋的前面)。这与“灶灰拦门辟灾”是何其相似啊:只不过撒在房屋前面的不是灶灰、而是石块而已。濮阳蚌塑龙位于墓主人的右边,在他的左边是蚌塑虎,龙和虎对墓主人起着护卫作用,是墓主人的保护神。显然,当时这些地方的.人们都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我国民俗至今仍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人们在节日里玩龙灯、舞狮子,就是把龙、狮子当作保护神,以求避邪御凶、吉祥幸福的一种办法。

  第三,把龙当作水神,这种文化含义从打灰囤(又称“围仓”)和撒灰至井边(或河边)两种撒灰方式可以看出,从汲水和晨忌挑水两种民俗事象也可以看出。撤灰至井边,是祈求龙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灰囤(围仓)也是这个意思。显然,这两种撤灰办法分别是从在房屋周围撒灰和在房屋前面撤灰演变而来。汲水是为了把龙神引进屋里来,晨忌挑水是为了避免抵触水中的龙头而使龙抬不起头来、招致水旱之灾。很明显,这些做法都是把龙当成了掌管雨水的水神。

  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种彩陶盘,盘底绘制了一条口衔麦穗的蟠龙。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把龙当成了掌管雨水的水神,向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发现的可以用来说明人们把龙当作水神进行祟拜的最早材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龙,水物也。”《淮南子·地形训》曰:“土龙致雨。”高诱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也。”甲骨L辞,其乍(作)龙于凡田,又雨。”《说文解字》在解释“珑”字时说,“祷旱玉也,为龙文。从玉从龙。”

  这些材料充分说明,古人确实曾经把龙当作水神进行祟拜。我国民俗至今仍然把龙当作水神进行崇拜。各地龙神庙都是用来祈雨的。民间流行这样两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当然,中国人自喻为龙,这种文化含义从剃龙头、戴龙尾和儿童开笔取兆三种习俗可以看出。人们把自己(或儿童)的头说成是龙头、给儿童戴龙尾、叫儿童开始习字,显然是把自己或儿童比作龙,借龙抬头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讨个吉祥。我国有一条成语,叫“望子成龙”,就是父母希望子女长大以后有出息的意思。春秋末年,人们开始把有才能、有本领的人比作龙。例如,孔子就曾经把老子比作龙。战国末年,人们也曾经把秦始皇称为“祖龙”。封建时代,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将龙崇拜的这种文化含义窃为已有。现在,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将龙崇拜的这种文化含义解放出来。这些材料说明,人们喜欢把有出息、有本领的人比作龙,或者自喻为龙。

  这些文化含义是我国崇龙习俗的基本内涵,是我国崇龙习俗自产生以来长期积累的结果。我们将以上四种文化含义与有关考古材料、文献资料对照起来,龙崇拜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我们探讨龙崇拜的起源,便可循着这条历史轨迹进行。只要我们把最早的文化含义的由来弄清楚了,龙崇拜的起源问题就有希望得到解决。

  一般辞典里,都把“龙马”解释为“骏马”。我觉得“龙马”还可以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那么,为什么龙和马在一起就“精神”了呢?

  龙是古人运用多元集合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物,马是龙的一个很重要的集合对象。龙头就多取材于马头。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很像马的头。汉代的王充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后世关于龙形状的“九似说”,言龙“头似驼”———驼头即马头。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童话》里,也认为龙,在它那蛇的身体上“长着一个马脑袋一样的头”。

  不光龙头,龙身也有“似马形”者。《论衡》载,曾有两条身长十余丈的“黄龙”,在去泉陵城七里的湘水中出现,好似画中龙的样子,附近的居民都去观看。在距龙数十步的地方,又见到六条小“龙子”,在陵上嬉戏,这龙子的形状,就很像马驹。《录异记》记,有群龙出入汉江水上,大者长数丈,小者也有丈余,都“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互变的。《周礼》言“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说“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吴承恩诗文集》讲“马有三分龙性”;《西游记》里的白龙马,真实身份是一条龙。一些史籍还载称,修弥国有马如龙,“腾虚逐日”;汉宣帝时,使臣至大宛,“得名马像龙而还”;天宝年间,“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唐明皇时,曾得到过生着龙鳞的异马一匹。后来,明皇西幸,这匹马在咸阳西跳入渭水化为龙,泳游而去;贵州有一个养龙坑,泓阔渊深,潜藏灵物。初春时,云雾晦冥,有物蜿蜒,若与牝马交接,“必产龙驹”;等等。

  有学者提出,最初成为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有可能是河马,因为上古时代的某段时间,黄河流域的气候是相当暖和的,河马这种属于亚热带乃至热带的动物,也在黄河流域生活过。后来气候变冷,河马从黄河流域退却乃至绝迹,大多数人不知道它们了,在谈及龙和马时,就泛言马,而不提河马了。考虑到龙和水的密切关系,以及龙马为“河水之精”的说法,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当然,作为龙的取材对象,古人是既不会放过陆地上跑马,也不会放过河水中游的马———谁让它们都是马呢?

  战国的燕下都双龙纹半瓦和北朝时的马龙画像砖,是马成为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重要的实物之证。前者的龙头,差不多就是马头:长长的,吊吊的,大口对张,鬃发上扬;后者除头上挺一龙角外,几乎就是奔马的形状:头抬着,鬃飘着,胸挺着,蹄奋着,气宇轩昂,线条流畅。

  龙是以多元兼容、综合创新、开拓奋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的精神底蕴,成为中华民族的图徽和象征的。而其中的“开拓奋进”及“造福众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可以这样说,龙的精神汲取、蕴含着马的精神,马的精神是龙的精神的一部分。龙马精神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开拓奋进,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浩浩荡荡,博彩璀璨。这部文明史以龙为精神,发扬光大,彪炳千秋。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和精神的体现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表里相连的密切关系,它始终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兴衰共存。今天的中国,是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拥有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龙的精神,为诸多民族所共同拥有,因而说,中国,是东方之龙。凡属于这个国度的人或具有这个血统的外籍黄皮肤人,都是龙的子孙,龙文化的传人。

2006年2月20日

敏思博客原创声明:
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日志链接地址: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017198

————————————————

评论和对话:

说客:
http://shuoke.blogms.com/
龙居然没有成为奥运吉祥物
这的确令人十万分的遗憾。龙的图腾,是中华文化最具有象征性的东西,奥运是世界瞩目,恰恰是一个宣扬我们的龙文化的好机会。真的很可惜。
2006年2月20日 18:43

仲富兰:
flzhong888@hotmail.com http://msculture.blogms.com
我也为此遗憾
谁知道08奥运的那批筹备班子是怎么考虑的。
2006年2月20日 20:26


首页  导航地图  论坛  为龙正名  媒介  No Dragon  对龙的误解  Loong 的英文解释  Loong 的应用实例
龙 Loong 网主编信箱:mail@lo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