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 投稿信箱:1131376436@qq.com 《译龙风云》 |
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经常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黄艳妮:当英语遇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闭幕式在云端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 ……。中国网教育频道策划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系列报道,本期专访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双语部副校长黄艳妮,就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双语部副校长黄艳妮
辨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点所在 中国网:您在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中是什么角色定位? 黄艳妮:我担任英语组点评评委。本次“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特设英语组,传递出深刻的内涵。因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要更好地发扬,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成为更好的文化传播者。可以借助英语为工具,利用孩子们的语言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中国网:本次致敬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文相结合的参赛项目有哪些特点? 黄艳妮:英语是语言的一种,具有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文化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以及行为特征。在使用英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孩子们需要用非母语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进一步理解并逐步将其内化,从而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表述。所以以英语为载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们的文化理解。 中国网:您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艳妮: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能代表中华民族精气神的一种文化,既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是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 中国网:在使用英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黄艳妮:我们在评审英语组其中一个组的时候,的确提出一些建议。例如可以找不同文化中的一个契合点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促进其他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翻译界,很多译者坚持把“龙”译成“loong”,而不是译为“dragon”,就是因为中文语境下的“龙”与西方文化中“dragon”所代表的外形和文化意象有很大反差。如果以后的致敬活动能够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加以完善,相信能够做得更加深入。 |
中国网:前几年有人提出要在高考中取消“英语”考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黄艳妮: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通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了解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反映了其背后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等,所以两种语言之间语义和文化经常是不对等的状态。只有在详细了解并理解了对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前提下,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因此我们在文化输出的时候,需要辨析哪些词汇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涵义,从而促进西方对中国文化积极、正向和正确的理解。 ……。 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意义深远 中国网:您如何评价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 黄艳妮: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价值和意义很深远,虽然是第一届活动、有些项目本身不够成熟,但可以让参与的学校和未来可能参与的学校更加重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项目式学习相结合,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次活动主旨非常鲜明,并且与项目式学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常言道,“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次活动能够带动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同时在理解的过程中去传承。 中国网:通过参加评审活动,您有怎样的收获和启发? 黄艳妮:“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让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在这一过程中交流学习,而且让全国各地的学校得到很好的展示和碰撞。 通过参加此次评审,我发现孩子们的视野很开阔,孩子们基于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进行项目式学习,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此为基础,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积累和沉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黄佶编辑配图,2022年7月15日) 相关链接: --------------------------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