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西方读者就算了解中国文化,也会产生异样的感觉

原标题:文学翻译中文化“失真”的接受理论研究
彭志洪,陈忠荣(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家杂志,2011年第四期

  与价值观一样,不同文化有着迥异的审美取向,如同一事物,在这一民族看来非常美好,而在另一民族却可能被视为丑陋不堪。在各种文化意象中, “龙”应该是提到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顶礼膜拜的神圣象征,诸如成语有:飞龙在天、龙子龙孙、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等,有不少带给我们美好联想的词语。但“龙”在西方人心里却会产生相反的感受。翻译时,如不注意不同民族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就很容易造成文化误读。比如“望子成龙”如果译成“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就算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也会本能地在心中产生异样的感觉。

dragon baby

  所以,不如直接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效果反而更好。

  ……。

  语言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翻译中的文化“传真”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只能为译语读者留下一种缺憾美或想象的空间。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超越时代与环境、语言与文化、作者与读者的种种束缚与障碍,把异域作品呈现给本族读者,而读者在领略异域文化时必然会有文化缺失或误读。庞德现象毕竟属于个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应该奉为圭臬,正如 Nida 所讲: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讲,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汇在文化中才能彰显意义。词典和百科全书是获得文化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它们永远不能代替个人在异邦的生活体验。”

Nida

作者简介:

  彭志洪,男,1974- ,江西南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瑶湖校区)。

  陈忠荣,男,1973- ,江西万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工作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瑶湖校区)。

【编后记】

  “就算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也会本能地在心中产生异样的感觉”,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很多人认为外国人“知道”dragon 在中国文化里是好的,于是坚持译龙为 dragon。但是,仅仅“知道”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知道外国人把一种美食称为“砒霜”,我们就敢把这“砒霜”拿来大快朵颐了吗?我们看见宣传美味“砒霜”的广告时,难道不“也会本能地在心中产生异样的感觉”吗?

  因此,我建议中国学者研究跨文化翻译时,不要以中文译成外文(中译外)作为例子,例如把“饺子”译为 dumpling,而应该以外文译成中文(外译中)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把 pizza 译为“砒霜”。因为外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无法体会外国人看到我们的译文时的感受。但是,我们深谙中文,任何错误翻译,我们立即会觉察其不妥。

(黄佶编辑配图,2022年2月3日)

相关链接:

跨文化翻译需要树立六个重要观念(黄佶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