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

中国学者为什么不肯音译“龙”?译龙问题学术论文摘选 【附黄佶评论】

2019年8月13日新增部分

---------------

跨文化视阈下汉语习语英译的对等和存异
陈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中西方在这两个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会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和制约。例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无不以“龙”自称,它是力量、智慧、威严、权力及喜庆的象征。在汉语中有许多跟“龙”有关的成语,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但是在英语中,dragon(龙)所代表的意义和形象往往是“邪恶”“凶狠”“恐怖”之类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中西方对于“龙”的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宜把“龙”直接译成 dragon,以减少不同文化背景可能产生的误解。

引用文献

包惠南,包昂. 2003.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胡文仲. 2000.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64.

Gentzler, Edwin. 1993.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86.

Nida, E.A.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注:本文系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英语口语与演讲中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编号:2016SH0026B)的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200129,上海,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原载:英语教师,2019年第12期

  【黄佶评论:“龙”不宜直接翻译为 dragon,那么应该翻译成什么呢?总不能以后遇到“龙”字就空在那里不翻译吧?学术研究的核心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定论或者存在争议的事情,也许恰恰是一个学术金矿。越是人们七嘴八舌争论不休的问题,越是应该勇敢地冲进去,进行研究,表达自己的观点。该论文发表于 2019年,但是所引用的文献最晚是 2003年的,难道这十五六年间跨文化翻译领域里没有任何值得参考或讨论的新案例、新动向、新观点吗?(2019年8月12日)】

------------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域下文学作品不可译性探究
付巧玉(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总第298期

  况且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绝对等值,有的即使是相同的指示意义,但所涵盖的内涵却大相径庭,如中国文化中象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图腾“龙(dragon)”,它代表正义,而在西方国家“dragon(龙)”却是凶神恶煞的怪兽,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均属“此方无”“不在场”。由于二者在中西方读者心里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唤起不同的情感,所以,这两个词在文化内涵上是根本不同的,翻译时切不可等同起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Ayy01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YY18206)。

[作者简介]付巧玉,女,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黄佶评论:“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这种表述方法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的时候很为中国外语学界的学者们感到悲哀。明明知道中国的龙和西方的 dragon“在中西方读者心里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联想,唤起不同的情感,所以,这两个词在文化内涵上是根本不同的,翻译时切不可等同起来”,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创造两个新词使它们真地“不等同起来”。

  “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这种表述不仍然是在把它们等同起来吗?

  十几年前,民间即已经提出或发掘出了一些音译龙的方案,至少有五六种,汉译 dragon 一词的方案也有好几种。即使付老师认为它们全部都不合适,那也完全可以自己提出一组新译法。外语学界的老师们应该都是从外语学系或外语学院毕业的,应该读过甚至背诵过无数外文原作、原著,难道就不知道外国人动辄音译新概念的吗?再不济,平时经常接触汉堡、披萨、必胜客,可乐、寿司、巧克力,咖啡、香槟、伏特加,幽默、引擎、比基尼,……,难道不知道音译异国没有的东西的名字,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吗?为什么到了龙这里,音译就这么难呢?

  “中华文化中的‘龙(dragon)’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龙)’”这种表述方法虽然工整,但是谁看得懂呢?即使一些人因为知道译龙之争,能够猜出作者的意思,是不是也会觉得很滑稽呢?

  “中华文化中的‘龙(loong)’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杜拉更兽)’”,这样表述不是清清楚楚、简简单单吗?民间很多普通网文的作者都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述,外语学界的专家教授们为什么不能勇敢一些,回到常识上来呢?(2019年8月13日)】

------------

外宣翻译的多维度“对等”
却正强,陈志凌(仰恩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与此相反的是,有一种外来的 Poison 香水,没有直译成“毒药”,而是根据其英语发音,译成“百爱神”,这样的译文让人感到该产品是好产品,反映出了香水这种产品的特点,达到了营销的目的。另外,众所周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富贵的象征,但在西方神话中,dragon(龙)却是邪恶的象征,这与中国人关于龙的想象完全不同。

作者简介:
却正强(1975- ),男,湖北荆门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陈志凌(1983- ),男,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教学。

  【黄佶评论:企业里的营销人员能够把 Poison 音译为“百爱神”,并且获得外语学院老师们的赞扬,但是外语学院的老师们自己却不敢音译 dragon。既然“在西方神话中,dragon 是邪恶的象征,与中国人关于龙的想象完全不同”,那为什么还要把 dragon 译为“龙”呢?这不是和把 Poison 译为“毒药”是一回事吗?不搞翻译的人,随口就把 Poison 音译了,而中国翻译学界无数专门研究翻译的人,几十年来却不敢音译一个小小的 dragon。真是中国学界一大奇观。

  两位老师在论文摘要里说:“外宣翻译不太追求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它需要准确、简洁、精炼,没有‘言外之意’,避免引起歧义,造成误解,从而使国外受众充分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引起他们的积极回应和认同,达到交流的目的。”龙是中国的象征,国家主席带头说“我们叫龙的传人”,在外宣工作中,把龙和 dragon 互译,符合上述这些要求吗?能够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吗?能够在外宣翻译中实现“对等”吗?(2019年8月13日)】

------------

广西民族歌剧的对外传播与翻译策略
覃潇婧(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
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总第146期)

  上文提到的“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麟在深潭”中的龙和虎是褒义的,比喻自己宁死不屈,考虑到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凶残的动物,如果简单把“龙”翻译为“dragon”会产生歧义,采用归化的方法可以将其翻译为 Chinese dragon,既展现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又能帮助目的语受众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所以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对原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按实际需要灵活将原文进行归化处理,调整文化差异。

  【黄佶评论:在绝大多数外国读者眼里,dragon 就是邪恶的杜拉更兽(dragon)。他们肯定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杜拉更兽(Chinese dragon)就是“褒义”的了?当然,我们可以在歌剧开场之前,向外国观众介绍一下:“中国的 dragon 是好的”。但是观众仍然会觉得很别扭,而且无法想象中国的 dragon 会好在哪里。这就好像:法国歌剧在中国上演时,主持人告诉中国观众:“‘法国的流氓’都是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好人”,中国观众肯定会觉得很别扭:“既然他们是好人,为什么要叫‘流氓’呢?‘法国流氓’仍然是流氓呀!”(2019年8月12日)】

“一带一路”建设与高校语言人才培养
杨迎华(贵州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4月,第2期

  实际上,由于我们不重视中文的英语翻译和介绍,出现过很多笑话和误解的。比如,我们不把“京剧”翻译成“Jingju”,而是翻译成“Beijing Opera”,外国人就以为京剧只是具有北京特色的话剧而已。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具有中国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国象征的“龙”翻译成“dragon”从而给外国人留下了中国文化邪恶的印象,因为英文的 dragon 本身就具有邪恶、凶残的意义。所以,在这里我们特别提出,今后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要勉强地用已有的英文词汇来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应该直接用汉语拼音。通过直接使用拼音来表示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管理,一方面省却了对我国的误解,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英语词汇,是一种 win-win 双赢的做法。

  【黄佶评论:杨老师的建议很好,但是有些中国文化负载词的汉语拼音会和英语常用词“撞衫”,例如 long(龙)和 long(长,久),这时应该怎么办?(2019年8月12日)】

------------

中国文化符号在对外汉语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调查研究
黄岩,宁隐琦(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才智,2019年17期

二、调查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在辽宁省辽宁大学、沈阳大学以及辽宁石化大学的来华留学生发放问卷。发放问卷 50 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共 50 份,问卷调查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如:尼日利亚、美国、俄罗斯、几内亚、韩国、蒙古国、塞内加尔、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笔者利用 excel 软件对调查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调查问卷设置了包含象征性、生活、艺术、思想四个类型的 15 种中国文化符号的问卷,15 种中国文化符号分别是长城、龙、北京故宫、兵马俑、大熊猫、中国功夫、中国烹调、中华医药、唐装旗袍、汉语、春节、中国音乐、京剧、儒家、道教。调查了来华留学生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的符号和最喜欢的中国符号,以了解来华留学生对这些符号的认知和好感度。

三、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态度及解决方案

1. 中国文化象征性符号

  龙是典型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也是中国人的象征。然而,龙被错误译成 dragon,Dragon 则是邪恶、残暴和残酷的象征。问卷调查了 dragon 在留学生心中代表的含义,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寓意:正面的含义:天使、善良、吉祥;负面的含义:魔鬼、邪恶、凶险;其他含义:其他。调查结果显示,有 58%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正面含义,36%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其他含义,同时有 6%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负面含义。

  中国龙与西方的 dragon 二者在形象与文化含义方面完全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应该逐渐修改以前将龙翻译为 dragon 的做法,逐渐赋予中国龙吉祥、祥瑞等含义,树立中国龙的新形象,传播中国龙的正面形象。

  【黄佶评论:既然“有 58%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正面含义”,只有“6% 的留学生认为 dragon 具有负面含义”,那为什么还要“在对外传播中应该逐渐修改以前将龙翻译为 dragon 的做法”?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正面评价 dragon 的留学生把 dragon 理解成了中国的龙,而那 6% 的留学生没有把 dragon 理解成中国的龙,仍然是他们母国文化里的杜拉更兽(dragon)。因此,使用已经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留学生测试对 dragon 一词的态度,是无法得到真实情况的。还是葛岩和秦裕林两位教授的测试方法比较科学:寻找一些完全没有接触过中国及其有关情况的美国大学生,测试他们对 dragon 的态度(点击阅读)。尽管这两位教授的观点和我截然相反,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的确是正确的。(2019年8月12日)】

(黄佶编辑配图,2019年8月13日)

相关链接:译龙问题学术论文摘选【附黄佶评论】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