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
第一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2017年10月21日 |
跨文化翻译需要树立六个新观念 黄佶,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龙是中国的象征。两百多年前,外国传教士把“龙”译为dragon,和欧美文化中最大的恶魔同名。这一错译沿用至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形象。 十多年来,无数国人呼吁重新译龙,但是也遇到很多人的反对,理由是“译龙为 dragon 已经约定俗成”、“大多数外国人已经知道中国的 dragon 是好的”。把对中国龙的内涵的理解,寄托在外国人的身上,这是典型的让外国人来“他塑”中国形象的行为。 本文以大量实例说明把“龙”译为 dragon 不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提出,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应该树立以下一些新的观念: 1,应该从外国人(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的角度判断翻译是否正确; 2,不能仅根据辞典了解一个外文词汇的含义,更要看其在实际使用中所代表的含义; 3,不译不等于不释,零翻译不等于零解释,音译只是第一步,用外语为其撰写解释是更重要的工作,条件允许时还可以配上图片、动画、音频或视频; 4,网上辞典容量几乎无穷大,收录词汇时应遵循“下限原则”,尽力收入中国人新造的“外去语”,而不是墨守纸质辞典使用的“上限原则”,拒绝收入尚未得到普遍应用的新造词; 5,在对外翻译时,要考虑翻译活动中的经济学规律,外国人喜欢使用比较简洁的汉语音译,弃用繁琐的外文意译,例如 Kungfu 取代了 martial art; 6,在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可以以汉语拼音为基础,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以便译文的发音接近中文原文的发音,或避开常用词,例如“龙”可以音译为 Loong。据笔者考证,早在 1814年,英国传教士即已经这样为“龙”字注音。“龙”的这种音译法自此延续至今。 上述六条原则也适用于其它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积极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是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很重要的具体措施,也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
摄影:杜志华
注: 此文全文已于 2018年11月发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6): pp 72~80 全文网址:http://xbzs.ecnu.edu.cn/CN/html/2018-6-72.htm (返回顶部) |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