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英文应该翻译成 loong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

学术论文摘选

美国人发自内心地将 dragon 一词和恶魔联系在一起

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语言中“龙”文化比较研究
陈丽芳,指导教师:杜芳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一,绪论

1.1,选题缘由

  以中美两国语言体系中对“龙”文化的体现为例,2020年,中国有一家游戏公司推出了《黑神话:悟空》系列的游戏 CG,这部 CG 视频作品首次将中国知名的神话故事与 3A 游戏大作的制作模式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国际化创作的创新举动。

  这部游戏 CG 通过 YouTube 公布之后,收获了来自全世界多个国家游戏博主和游戏玩家的一致好评,然而视频的评论区中也有很多对画面中出现的汉字元素,以及传统文化符号表示不理解。冲突最为明显的地方是,当画面出现齐天大圣拿着金箍棒打倒妖怪时,金箍棒顶端雕刻着盘“龙”花纹,在盘“龙”花纹中间隐隐显出五个篆体汉字“如意金箍棒”,齐天大圣的身后隐隐出现一条看起来无比威严的巨“龙”。

  视频弹幕区里但凡是中文内容都对这段画面赞叹不已,欢呼喝彩,美猴王是少年时代的英雄,腾飞的巨“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中国人通过 YouTube 看到这一段画面时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国外的观众在 YouTube 上看到这一段画面时大部分表示一头雾水,纷纷表示这个人物是谁,为什么武器上要雕刻一只恶“龙”,那想必是一个反派角色,篆体的五个汉字又是什么意思。

1.2,选题目的及意义

  对于美国来讲,“龙”的存在往往象征着巨大的实力,充斥着危险的气息,这种印象不仅仅是存在于美国,一些欧洲国家对于“龙”的理解也是如此。因此很多美国人看到中国文化中常常强调“龙”的元素,就会不由自主将中国形象与恶“龙”形象进行联系,从而在一些事件上,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产生误解。

1.3,“龙”文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中国在语言上对“龙”文化研究现状

1.3.2,美国在语言上对“龙”文化研究现状

  美国在语言上对“龙”文化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寥寥无几,说明国内目前在研究美国在语言上“龙”文化上还没有开展更加深入的工作。下面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外国学者在语言上对美国“龙”文化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龙”文化中对龙非正义形象的研究;二是美国用“龙”指代新生并具有威胁的东方力量。

  (1)美国“龙”文化中对龙非正义形象的研究文献

  “Gender inequality resembles an unbeatable seven-headed dragon that has a multitude of face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性别歧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面孔下,就像一条无敌的恶龙,给被歧视的人群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从美国语言角度来进行分析,对性别歧视这一严重损害人权的行为比喻成无敌恶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当下文化视角中对“龙”形象的认知。哈特曼的主人公塞拉菲娜是人与冷酷的“龙”的混血儿,由 Seraphina 的文化所构建的半龙的形象与“亵渎”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在《Perbandingan Criminal Monstrosity dalam Red Dragon Karya Thomas Harris dan Hannibal》中,在《世界文化象征词典》中,在《A maid with a dragon: the cult of St Margaret of Antioch in medieval England》的研究中都提到过类似观点。

  (2)美国用“龙”指代新生并具有威胁的东方力量研究文献

  “It is on this high-quality panel data foundation and almost fifteen years of study and policy work using the VARHS data that the present volume builds, in its effort to bring out the essential rural micr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sights of a dynamic South-East Asian economy in transition from a centrally planned towards a more market-based economy.”

  在该书中,“龙”被美国学者用作正在发展起来的强大力量的代名词。书中提到中国经济及越南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努力提高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通过与丹麦开发署以及联合国大学发展研究所一起执行的调查计划 VARHS,在两年内通过相应的数据调研,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东南亚经济在从中央计划经济向更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基本落后地区微观经济特征和见解。

  《Growth,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ural Change in Viet Nam: A Rising Dragon on the Move》这本书的影响意义较为深远,将中国越南等亚洲发展中国家比做成正在崛起的巨龙,巨龙在外交领域的意义除了表示竞争对手具备强劲的增长实力以外,也表现出美国对其他国家持续发展的警惕。在《Stalking The Persian Dragon: Chinese Prototypes For The Miniature Representation》中,在《Contesting the Yellow Dragon - Ethnicity,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中,以及在《The Flight of the Dragon: an essay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 in China and Japan, based on original sources》中均提及过相关看法。

1.3.3,研究现状述评

  综合上述中美语言上“龙”文化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中国“龙”文化在语言上的研究文献是比较多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龙”文化就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众多有关“龙”文化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但是目前中美在“龙”文化上的研究仍然有不足之处:

  (1)中国的“龙”文化研究不够深入且前瞻性不足:

  中国的学术界对“龙”文化的研究更多偏重在中国“龙”的文化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和来源,文献涉及中国“龙”形象及起源的研究,中国对“龙”的崇拜信仰研究,中国“龙”与西方 dragon 不对等翻译的对比研究,中国“龙”文化衍生的民俗及当代意义的价值思考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但是对这些方向的研究并不是十分深入,尤其是中国“龙”与 dragon 的不对等翻译上,虽然作出一定的对比,但并未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2)美国龙文化研究方向比较单一狭窄:

  美国学术界在语言领域对 dragon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美国文化中各种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与 dragon 的联系,包括对现代文学作品中利用 dragon 指代各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或超脱人性的犯罪行为;此外,一部分美国学者在研究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的发展中国家时,也常常将 dragon 用来指代这些正在崛起的力量,dragon 一词的含义由恶龙转变成世界范围内令人畏惧的正在新兴的政治力量。

  (3)……。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在龙文化的研究上始终保持着不同的方向,甚至对“龙”文化的不同理解已经深深植根在两国文化体系中,这给跨国文化交际带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美国语言体系中,dragon 通常代表着邪恶的意思,因此在过去的两国外交交际中,美国常常以 dragon 来暗示中国形象的不端,这种因为语言体系中同一事物的形象差异而导致的理解差错,近几年来也被广大学者广泛讨论,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二,中美“龙”文化中词源及语义的概述

2.1,中国“龙”文化中中国“龙”词源与语义

2.2,美国的“龙”文化中:美国“龙”词源与语义

2.2.1,美国的“龙”文化中:美国“龙”词汇探源

  美国文化中“dragon”一词的探源可以从形象和暗喻两种层面进行分析,事实上美国文化中对于“dragon”的理解也往往存在着两种明显的走向。在形象角度,美国文化中的形象更多是被征服者,与中国龙的威严和权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文化的暗喻层面,dragon 则更多代表着恶魔,邪恶,堕落等。

  在美国语言体系中,“龙”却通常代表着魔法,邪恶,是众多英雄要征服的对象。以美国神话体系中较常出现的“龙”为例,无论是居于深海与女海妖一起兴风作浪的海“龙”,还是潜伏于沼泽之中目光阴森的毒“龙”,亦或是喷火的红“龙”,放电的蓝“龙”,美国语言文化体系中对于“龙”的形象描述则更符合生物学意义上的实际存在,例如体型庞大的科莫多“龙”,虽然这种动物是美国语言文化中“龙”形象的来源之一,但科莫多“龙”在生物学领域上只能算作蜥蜴的一类。

  “龙”形巨人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龙”的形象,但是真正对美国“龙”文化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文字记载反而是太阳神阿波罗射杀的巨龙——皮松(Python),巨龙皮松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灾难,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人类开始四处逃窜,太阳神阿波罗为了解决这个灾难,与巨龙皮松殊死搏斗,最终射杀巨龙,解救了被灾难笼罩的人类。

Apollo Killing the Dragon Python with His Arrows

Apollo Killing the Python

  现在一部分美国研究学者对于“dragon”起源的认同。故事中“龙”的形象不再是神的结合,而是为了看守宝藏的一种猛兽,它不仅血腥而残暴,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基督教是美国人精神层面赖以得到安定和抚慰的良药,是在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给美国普通民众带来诸多痛苦之后进行自我安慰的精神鸦片。这种基于历史和宗教发展角度产生的文化现象也导致了美国文化中“dragon”一词从诞生便与恶魔和邪恶深深联系在一起。

  《圣经·启示录》中“dragon”无论形象如何,其隐喻就是恶魔,是比 demon 更为令人畏惧的文化元素。美国文化中,表示类似于恶龙这种形象的词汇很多,例如 demon,monster,提到这些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吐着火焰的红龙形象,但是提到 dragon,美国人则会发自内心将其与不可名状的恶魔进行联系。具体表现在,例如非常知名的美国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Cthulhu Mythos》(克苏鲁神话)中,便将不可名状的恐怖神明 Hydra(海德拉,是来自深海的形似章鱼的旧日支配者)与同样恐怖不可名状的恐怖怪物 Dagon(大衮,是与海德拉并列的旧日支配者,形象类似恶龙,作者在构思时基本的考虑也是从恶魔 dragon 为原型塑造 Dagon 的形象)成功塑造成几十年来支配全球恐怖文学的核心形象。

  《圣经·启示录》中恶魔“dragon”几乎成为了美国恐怖文学中一切恶魔的滥觞。

2.2.2,美国的“龙”文化中:美国“龙”语义解释

  在现代美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中,“龙”的具体外貌其实是一种凶猛,张牙舞爪,喷火焰并吐出黑烟,令人惊慌悲痛欲绝的恐怖生物。

  美国人对于龙的这种理解,充分体现在他们的文化创意产品上,例如当在美国知名游戏平台 steam 上搜索关于“dragon”的内容,检索结果显示关于“dragon”的游戏数量众多,其中关于“dragon slaying”的独立游戏有 1725 个,角色扮演类游戏有 1397 个,冒险类游戏有 1361 个,动作类游戏有 1083 个,策略类游戏有 1041 个,无论游戏类型是什么,美国人在游戏开发领域对于“dragon slaying”的痴迷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在这些游戏中,龙的形象几乎全部无一例外被描述成喷着火,长着翅膀,面目狰狞,爪子锋利的恶魔形象,亦或是生活在深海,神出鬼没,具有冰封技能,同样长着翅膀,面目狰狞的恶魔形象。龙的这种形象在美国人的心中几乎根深蒂固。

2.3,本章小结

  总而言之:本章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龙”与美国“龙”词汇的起源与释义的区别。中国“龙”的起源更多是古代先民出于对自然的崇拜而产生的民族图腾,而美国 dragon 这个词汇的起源则来自于最早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并且 dragon 的形象在圣经之中被刻画成邪恶喷火“龙”的形象,与恶魔撒旦直接挂钩。这种形象的起源通过文学故事的形式代代流传,使得美国民众对于 dragon 邪恶的形象根深蒂固。

三,跨文化视阈下“龙”文化在中美文化中的差异

3.1,“龙”文化里中美“龙”的不同身份

3.1.1,用作交通工具的中国“龙”

3.1.2,宝藏守卫者的美国“龙”

  除此之外,美国迪士尼著名动画电影《木兰》中也有关于“dragon”守护宝藏的描述,在这部电影中,木兰家族被一种木须龙(Mushu)守护,这种“龙”与中国文化中的龙形象比较相近,是电影中的搞笑担当。当木兰出征时,木须龙不惜唤醒家族的守护神石像神龙(the great stone dragon)企图成为木兰在战场上的守护者,但是石像神龙明显在外形上更加符合美国龙的形象,看起来完全是邪恶的形象,在战场上却被轻易击碎,可谓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这种关于美国“龙”的形象描述几乎完全符合美国文化体系中对于“龙”的认知。

石像神龙和木须龙

  除此之外,2017 年 Lisa McMann 推出的全新小说《Dragon Captives (The Unwanteds Quests Book 1)》中更是将龙对于守卫宝藏的贪婪形象表现更为透彻到位,评论家指出这部小说可以称之为“饥饿游戏遇见了哈利·波特”,一些年轻的小孩儿被投放在看守宝藏的巨龙领地,这些小孩儿显然成为了龙的俘虏,……。

3.2,中美“龙”不同结局的文化对比研究

3.2.1,象征皇权和表征民族图腾的中国“龙”文化

3.2.2,被英雄屠杀的美国“龙”文化

  美国人对屠杀恶龙彰显自己的英雄精神,有着过分的迷恋。在美国的文化体系中,“龙”通常是被英雄猎杀的对象,……。

  在本研究进行的过程中发现大量来自于美国文化中的实例,可以证明美国文化体系中,恶龙最终的结局终将是被英雄屠杀。在前文中提到《圣经·启示录》这本书中关于 dragon 的意义描写,大部分代表着隐喻的恶魔。这种隐喻的恶魔可以是外形上具备着“龙”的特征,在行动上给人类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的恶魔;也可以指代美国社会文化中任何与正统文化背道而驰,违背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和生存逻辑,也指正常人无法想象的手段,达到不可名状的恐怖目的邪恶行为。美国文化对于 Dragon 的这种理解,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已经不单纯将其定义为美国本土的文化特征,美国人制作了大量文化创意作品,将恶魔 dragon 的形象融入其中,尤其是在文化创意领域出口到全世界从而影响到更多全世界的年轻人。

  美国运营开发商 Dream Works 在 2019 年推出驯龙高手“隐秘的世界”第三部作品,驯龙高手系列的作品一直以来不仅受到了美国青少年的喜欢,在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市场也受到少年儿童的疯狂喜爱。在这部作品中,开发商 Dream Works 几乎将电影的主要目标市场锁定在中国市场,因此在前期的电影设定调查时,他们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体系中人们对于龙的尊重,喜爱和崇拜,从而在电影的塑造中没有将龙塑造成美国本土文化理解中恶魔,邪恶,杀戮的形象,而是将龙从形象和行为上都包装得更加亲民可爱,然而即便进行了这样的调整,故事的最终结局仍然是“龙”被主人公所驯服。这也充分说明了美国人的文化理念中,龙无论是何种形象,都应当被英雄驯服,这其实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

  同样的,美国闻名全世界的《变形金刚》系列游戏中,第四部将故事的背景和发生地放置在中国香港地区。酷炫的赛车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变成了高大威猛的机器人,与来自其他星球的敌人进行着激烈的肉搏战。《变形金刚》在前三部的内容中,完全是基于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进行内容的拍摄和传播,但是到了第四部,不仅加入了中国的场景,还引用了能够在中国影迷中引起广泛讨论的“龙”的形象,但是这种机械龙的出现,其形象本身依然代表着邪恶,代表着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最终当变形金刚与恶龙在山野之间进行激烈的战斗,并成功将恶龙击败,宣告着电影的结束。这部电影充分考虑到中国观众对于“龙”的高度关注度,但是对“龙”形象的塑造却依旧沿袭美国文化中恶龙的形象,最终在未来的世界中,人们仍然消灭了恶龙。

  再例如美国知名游戏开发商动视暴雪创作的一系列单机类游戏作品,几乎都是以奇幻的魔法世界为背景。这些游戏无论是《炉石传说》、《魔兽世界》,亦或是《暗黑破坏神》,全部都是将玩家设定成一个英雄身份的角色,这个角色在游戏的世界里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打败各种恶魔,最终成功拯救关键人物或者获得终极宝藏。而在这些游戏的设定中,恶龙 dragon 永远是游戏进入终局的大 boss,几乎所有的玩家在前期经过披荆斩棘之后,将自己的装备升级到最顶尖才有资格正面与恶龙 dragon 进行抗争。

  再如美国游戏开发商 Bethesda Softworks, LLC 推出的上古卷轴系列游戏,几乎全部是以龙文化作为游戏的文化背景。在这个系列游戏中,玩家自身的角色定位便是驯龙师的后人,穿越冰雪大陆,走过灰烬弃地,游过冰川峡谷,所到之处无论是新的城市亦或是新的地牢,人类遭受的所有灾难几乎都与恶龙有关。而玩家则需要扮演驯龙师的角色,对那些威胁人类生命的恶龙加以制服。动视暴雪和 Bethesda Softworks, LLC 在设定游戏背景时,并没有考虑美国文化体系以外,其他国家文化中对于“龙”的理解,他们直接将美国文化体系中恶龙的形象设置为玩家在游戏中需要征服的对象。这种通过游戏进行的文化渗透,也使得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中国“龙”形象产生质疑,反而提到这个就会想到游戏中泯灭人性的恶龙。

3.3,本章小结

  总而言之:这一章讲述了“龙”文化在中美文化中的身份差异,详细叙述了常被用作交通工具的中国“龙”与守卫宝藏的美国“龙”。中国“龙”在这里作为与天神之间进行沟通的交通工具。而美国“龙”则是阻碍人类得到宝藏的宝藏守卫者。身份的差异便使中美“龙”有了不同结局——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长期与皇权相结合,代表着祥瑞、权力,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与崇敬。美国“龙”则是威胁、恐惧的代名词,因为看守宝藏而最终被寻宝的人类屠杀。

四,跨文化视阈下“龙”文化在中美语言上对比研究

4.1,中美不同历史阶段“龙”文化中“龙”形象对比研究

4.1.1,中国“龙”文化中“龙”在文字记载中的形象演变

4.1.2,美国“龙”在文字记载中的形象演变

  美国人对“龙”的看法也与整个欧洲文化体系中“龙”的看法保持一致。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体系中都认为“龙”是一种邪恶的力量,是应该被英雄所斩杀所征服的。

  美国文化中对“龙”的理解也是基于这种文化底蕴,他们普遍认为“龙”不仅体型非常巨大,而且具备非常令人恐怖的力量,有些“龙”身上拥有两只鸟的翅膀,可以口吐火焰烧毁眼前的一切事物,如图 4.2 所示,有些“龙”却可以使用魔法咒语,让普通人毫无力量挣脱,因此一直以来“龙”的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始终是令人畏惧的恐怖存在。这种观点几乎渗透在美国文学体系中的各个层面,甚至关于“龙”恶魔形象的出现更多是出现在少儿文学中,似乎美国人喜欢从少儿阶段就培养每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例如 Cressida Cowell 的《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Book 1》,Stieg Larsson 的《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Millennium Series Book 1)》,Margaret Weis 的《Dragons of Autumn Twilight (Dragonlance Chronicles Book 1)》,以及 Carolyn Keene 的《Danger at the Iron Dragon (Nancy Drew Diaries Book 21)》等,这些书籍的阅读对象都是为六到十二岁青少年准备,甚至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搜索书籍类关于“dragon”的书籍,这些数据的销售排名遥遥领先,足见美国人对于培养年轻人征服恶龙精神的执著追求。

  例如 Ricardo Victoria 创作的屠龙著作《The Cursed Titans (Tempest Blades)》,甚至书籍的标题上就直接以 Titans 代指 dragon,Titans 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曾经统治世界的古神族泰坦,泰坦阉割了自己的父亲,收到了乌拉诺斯的诅咒,最终被最伟大的神宙斯以及奥林匹斯的众神给灭绝。只有处在绝对统治地位的天神才能除掉 Titans 这样的祸患,可以看出作者在使用 Titans 指代 dragon 时,内心是抱持着怎样一种对恶魔的畏惧。

  除了具备强大的力量,美国文化中,“龙”的个性也具有鲜明的特征。美国人通常认为“龙”是一种贪婪,残暴,专制的巨兽,贪婪指的是“龙”往往会贪图财富,在自己的洞穴中藏有很多宝藏;残暴指的是“龙”出场的地方,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导致很多无辜民众受到伤害;专制则指的是“龙”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在自己的领地范围之内,不可以出现其他的“龙”,甚至不可以出现任何威胁自己地位和统治的人。

  在美国的“龙”文化中,对“龙”贪婪的形象则刻画的更加生动。比如美国的“龙”特别喜欢存放和收集自己的财富,无论是堆成山的钱币也好,闪着各种奇异光芒的宝石也好,甚至具备各种魔力的神奇道具也好,对于美国的巨龙来说照单全收。而且这些“龙”一旦拥有了自己的财宝,他们就会全部将其放在洞穴的深处,没日没夜的守护着这笔巨大的财富,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洞穴半步,只有当这些巨龙感到饥饿的时候,或者需要去巡逻领地的时候,他们才会短暂的离开。这种形象较之于英国神话故事中,赛努诺斯的 巨龙形象,显得更加贪婪且机智。

  而在美国热销的关于 dragon 此类形象的数据也是备受欢迎,例如 George R. R. Martin 的小说《The Ice Dragon》,深藏在海底的冰龙守卫着巨额宝藏,那些敢于探险的勇士,都在潜入深海之后被 ice dragon 锁定被杀害,最终屠龙英雄的出现才真正消灭了 ice dragon 这个隐患,而在小说的最后,主角和众多勇士站在发现的深海宝藏上,看起来无比威风,这种在文化体系中有意无意凸显的英雄主义与屠龙紧密结合的理念,几乎将美国人对财富的渴望,对荣耀的渴望体现的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美国的“龙”文化中,对“龙”的洞穴描述也更加细致逼真。例如,在“龙”的洞穴中,他们会把各种各样的珍奇宝藏制作成休息的床铺,按照自己的身体曲线一层一层堆叠起来。有一些宝藏甚至镶嵌在“龙”的鳞片之下发出宝石般的光芒。当一条巨龙在某个地方生活很久,或者这条巨龙年纪较高,盘踞在洞穴中时间较久时,那些上百块的珍贵宝石和金银钱币就会彻底镶嵌在他们的鳞片表面。这种形象比欧洲文化体系中“龙”的形象更加令人畏惧。

  由于人们对龙的形象产生了这样固定的认知,因此 dragon 一词语,在美国文化甚至整个西方文化体系中也常常带有各种贬义。

  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美国人对于龙的形象认知也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例如 2002 年,美国作家 Anne McCaffrey 推出了一部常规又常规的小说《The White Dragon: Volume III of The Dragonriders of Pern》,在这部小说中,dragon 的形象首次被描述为白龙,white dragon 作为骑士的专属座驾,几乎让英雄始终正义的形象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显然是在昭示,英雄不一定必须屠杀巨龙,把那些代表恶魔的巨龙收服并为自己所用,是更为机智且巧妙的英雄手段。

  这种关于龙身份的转变如果是偶然现象,2021年4月迪士尼刚刚推出的阅读作品《Raya and the Last Dragon》几乎完全将龙的形象进行了 360 度大转变,在这部阅读作品中,主角 Raya 身披斗篷,手握长剑,形象与中国故事中“孤舟蓑笠翁”有几分相似,而这个主角的目的之一便是寻找世界上最后一只龙,阅读作品中龙的形象甚至被描述成一只浑身看起来碧蓝色,具有明显女性特征的小龙,龙角似乎第一眼给人感觉更像是蝴蝶结,这种龙的形象明显加入女性色彩,也堪称是迪士尼的所有文学作品中首次进行的大胆尝试,“女性可以被征服,但是女性并非全部是恶魔”,这种文学作品中描述的转变可以发现美国人对于龙的形象描述似乎开始有了改观。

  另外,2020年6月美国作者 Patricia C. Wrede 推出的儿童文学作品《Dealing with Dragons: The Enchanted Forest Chronicles》中也描述了一种全新龙的形象,这部作品小主角需要和龙做交易,龙的形象被描述成一种大腹便便的商人相貌,书的封面上烟雾缭绕的背景下,睫毛修长,眼神深邃的龙似乎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商人,而不是那个曾经在《圣经》中被描述为代表着看不见的恶魔的恐怖形象。

4.2,中美语言在翻译上“龙”文化的对比研究

4.2.1,中国“龙”与美国“龙”对应翻译研究

  在中国“龙”与美国“龙”如何对等翻译这个问题上,国内很多人都纷纷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将中国“龙”翻译成 loong 获得了中外诸多学者的认可,但是可惜他们只是简单的提出将中国“龙”翻译为 loong 的想法,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研究发现,现在国内外学者不仅提出把“龙”翻译为 loong,而且把这种翻译直接进行了运用与推广。例如在 2006年时,一位采写英语新闻的记者在报道关于中国“龙”的讨论时,直接把 loong 用在标题里:To slay the dragon, not for loong,这样的翻译应用已经直接表明很多人对于中西方文化体系里“龙”的含义区别已经表示了认同。

  中国的“龙”与美国的 dragon 在翻译上为何要进行如此严谨的区分?首先,“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是美好正面的,是古代中华民族先民们为了战胜自然灾害,祈求美好生活而产生的愿望,“龙”在人们的心中是与神明进行沟通的角色,“龙”可以为人们消除灾难,带来美好的生活。而 dragon 这个单词在美国的文化体系中却具有非常强烈的贬义性质,这与美国文化的发展和积淀有密切的关系。当我们在查找美国人对于 dragon 的解释时,能够看到美国人对于 dragon 的理解,大部分是像蜥蜴一样的怪物,这个怪物拥有锋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子,常年隐居在洞穴之中,眼睛里透露着凶狠,是杀人不眨眼的怪物。除此之外,美国世界中 dragon 也常常被翻译为凶恶的人甚至悍妇。

  并且随着 dragon 一词的不断延伸,英语体系中,dragon 开始逐渐与一切恶魔野兽万恶之源进行关联,在英语中 the old dragon 指的就是万恶之源。但是我国在与国外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部分研究者没有理清楚 dragon 这个词在美国世界中的意思,相关的翻译人员只看到字典中对于 dragon 的解释是具有像蜥蜴一样的外表,锋利的牙齿,尖锐的爪子,便纯粹将中国的“龙”与美国世界的 dragon 化成等号,这种片面的翻译方式,对中国的形象长久以来一直造成的严重的损害。

  美国的文化对于屠“龙”英雄有着莫名的崇拜,dragon slaying 或者 slaying the dragon 是美国文明中常常提到的一种比喻,这种看法也与西方整体的文化体系中“龙”的渊源有密切的联系。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美国文化中对于 dragon slaying 的理解也没有丝毫减退。在著名小说家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同名作品中,dragon 被描绘成口吐火焰的邪恶形象,当电影公司在拍摄该影片的时候,由于 dragon 的形象太过恐怖,甚至在影片的开头提出建议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之下进行观看。除此之外,2012年之后,美国电影公司上映的诸多电影作品,例如《霍比特人》中,也出现了恶意毁灭人类的城市,危害人类生命安全,肆意屠杀人类的恶龙 dragon,并且最终的结局也是 dragon 被代表正义的父子杀灭。

  再比如美国知名电影公司推出的《环太平洋》,片中出现了多只邪恶的 dragon,它们的形象非常恐怖,形体巨大,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中显得非常突出,它们居于深海,在特定的信号之下会复苏,复出之后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来到人类的城市进行各种不正义的举动。通过这些在美国文化中对 dragon 外貌和行为的描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 dragon 常常用来指代未来社会中威胁人类生存的巨大怪兽。它们的外形看起来邪恶臃肿,像巨大的蜥蜴一样;在性情上非常凶残,总是没有理由的破坏人类社会,危害人们的生命,而在最终的结局上,这些 dragon 都被英雄屠杀。

4.2.2,中国“龙”与美国“龙”的文化意义研究

  中国“龙”代表着贤才,……。

  而在美国的文化体系中,“龙”的内涵则比较简单,且这些内涵基本上都是反面形象。形象之一是在圣经上被奉为异端和邪恶的恶龙形象,形象之二,是在美国的各种神话体系,童话故事体系中看守着洞穴中宝藏或海底中宝藏的怪兽;形象之三则是没有任何缘由的凭空出现,并且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灾难与死亡的喷火怪物,是全人类的敌人。

  美国文化体系中,“龙”的这些意义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在当今的众多文化作品中,也常常将邪恶的事物与“龙”进行紧密的联系。例如,当美国文化作品中,想要体现邪恶至极的形象时,便会使用 red dragon 之类的词汇表示恶魔的等级。

4.3,本章小结

  美国人对“龙”的看法和理解,与中国人对“龙”的看法具有天壤之差。因此从这种基本的翻译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中的“龙”与美国世界中的 dragon 完全不是一种事物,从形态上,文化内涵上,作用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龙”在中国代表的通常都是正面的形象,而在美国的一些文化作品中,语言体系中,dragon 则常常是恶魔的化身,常常代表反面形象。

  一直以来,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中国“龙”这个词的翻译所造成的误读,极大影响了中美两国“龙”文化的传播。在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区分美国 dragon 与中国“龙”形象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作为国际汉语的传播者,我们更应该知道中国其实有许多文化内容,都无法在英语语境中找到准确的对应的词汇。Loong 正是在这种契机下出现的,在向美国留学生传授中国“龙”文化时,我们要运用现代多媒体,形象、客观且真实的向他们展示不同于 dragon 的 loong 的形象,并在尊重他们文化的基础上,向他们传达中国的“龙”文化。

【编后记】

  专门研究美国文化中杜拉根兽(dragon)的情况的论文,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而且这篇论文的作者收集的资料也非常丰富。中国和美国是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两个大国,合作紧密,竞争激烈,中国人应该搞好对美国民众和精英的宣传,减少他们的误解和敌意,孤立少数顽固反华分子,保障中国未来几十年里的顺利发展,避免和美国发生剧烈冲突,维护世界和平。

  要搞好对外宣传,不能只懂外语,还要懂外语背后的文化、政治和历史。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育)领域的老师和同学对跨文化传播的认识非常深刻,这几天我拜读和转发了好几篇这个专业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受益匪浅,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

  这篇论文中有些观点非常有洞察力,例如:

  中美两国……对“龙”文化的不同理解已经深深植根在两国文化体系中,这给跨国文化交际带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美国文化对于 Dragon 的这种理解,在当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已经不单纯将其定义为美国本土的文化特征,美国人制作了大量文化创意作品,将恶魔 dragon 的形象融入其中,尤其是在文化创意领域出口到全世界从而影响到更多全世界的年轻人。

  这种通过游戏进行的文化渗透,也使得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的中国“龙”形象产生质疑,反而提到这个就会想到游戏中泯灭人性的恶龙。

  ……,故事的最终结局仍然是“龙”被主人公所驯服。这也充分说明了美国人的文化理念中,龙无论是何种形象,都应当被英雄驯服,……

  ……,显然是在昭示,英雄不一定必须屠杀巨龙,把那些代表恶魔的巨龙收服并为自己所用,是更为机智且巧妙的英雄手段。

  并且随着 dragon 一词的不断延伸,英语体系中,dragon 开始逐渐与一切恶魔野兽万恶之源进行关联,在英语中 the old dragon 指的就是万恶之源。

(黄佶编辑配图,2021年9月17日)

--------------------------

返回顶部


返回首页      《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全文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