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龙风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争议及研究(黄佶著,2021年12月版) (部分图片说明在文末) 第七章,翻译无小事,错了应改正 粗一看,翻译不就是翻翻辞典、套套语法,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写出来吗?但实际上里面有很多名堂。翻译出错是常见的事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有错就应该改,而不能找出很多理由掩饰错误。实际上外国人“正名”起来也是很积极的。 7-1,错误翻译轻则闹笑话,重则招来原子弹 1,警察叔叔都去哪儿了? 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三清山分局某公安服务信息点的指示牌上,采用了中英韩三种语言。方便各国游客,这本来是好事,但“有困难,找警察”的英文翻译成了Difficult to find the police(图7-1-1),意思是“找警察很难”[1],这显然和警察同志们的本意截然相反。幸亏是中国人自己发现的,大家笑一笑,重新做块牌子就完事了。如果是被外国人看见,还以为是在批评警察呢。 2,不合适的翻译造成国际误会 中国外交官李凤林在“中苏边界谈判亲历记”[2]一文中提到一件往事:“在1964年边界谈判时,我方发言中曾经用过‘作茧自缚’、‘得陇望蜀’之类的成语,我们向苏方提供了中、俄文稿。想不到苏方的译员一知半解,自作聪明,认为他们发现了‘新大陆’,硬说中方译文不准确,于是下一次会议上苏方的发言中提到中方对苏方进行了‘污蔑’,把他们比做什么虫子,说他们竟对陕西和四川提出领土要求。中方人员听后莫名其妙,但我知道这是苏方译员直译那些成语造成的误会。” 中国的成语很多来自历史上的具体事件或故事,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翻译,往往会引起麻烦,因为外国人未必知道中国人使用的是这些典故和故事的衍生意义。 如果中国人外交官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批评对方在谈判中立场总是飘忽不定,不知道外国译员会不会把它理解成:“早晨三点开始谈判,下午四点结束会谈”? 3,错误翻译导致日本受到原子弹袭击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空军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了巨大破坏。有分析认为[3],这一灾难是错误的翻译导致的: 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签署《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一事时说:“在下达了准备使用原子弹的命令之后,我向陆军首长指示,只要没有日本可能接受最后公告的消息,投弹的命令就有效。” 7月28日下午,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记者招待会,这样回应《波兹坦公告》:“共同聲明はカィロ會談の燒直しと思ふ、政府としては重大な価値ぁるものとは認めず黙殺し、斷固戰爭完遂に邁進する。”(原载于昭和二十年(1945年)7月29日《每日新闻》) 意思是:“我认为联合公告只是重复开罗会议声明。对于(日本)政府来说,看不到重大意义,不作回应并且坚定地迈向战争终结。”(杨卫隆译) 日本官方通讯社——同盟通讯社——发表铃木声明时的英文译本是:“I consider the Joint Proclamation a rehash of the Declaration at the Cairo Conference. As for the Government, it does not find any important value in it, and there is no other recourse but to ignore it entirely, and resolutely fight for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 war.”意思是:“我认为联合公告只是重复开罗会议声明。对于(日本)政府来说,看不到重大意义,而且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完全将它忽略,并且为了成功地结束战争而坚定地战斗。”(杨卫隆译) 美国官方收到的铃木发言文本,是美国通讯社的英文重写版本:“I consider the Joint Proclamation a rehash of the Declaration at the Cairo Conference. As for the Government, it does not attach any important value to it at all. The only thing to do is to reject it. We will do nothing but press on to the bitter end to bring about a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war.”意思是:“我认为联合公告只是重复开罗会议声明。对于(日本)政府来说,完全没有附带任何重大意义。我们只能拒绝它。我们能做的事情只有为了成功地终结战争而战斗到最后一刻。”(杨卫隆译) 于是,铃木声明中的“黙殺”(不作回应)变成了ignore it entirely(完全将它忽略),最后变成了reject(拒绝)。于是,核攻击的命令生效了。 需要说明的是,也有人质疑“错译引来原子弹”这一说法,认为是铃木声明的最后一句话“坚定地迈向战争终结”表现出了日本负隅顽抗的决心,导致美国痛下杀手。[4] 4,由西藏问题引发的翻译问题 清华大学历史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等撰文说:“今天,在英语世界里,Chinese意指汉语或汉人。结果,人们认为,China指的是讲汉语的汉人居住的土地,排斥了众多的其他少数民族。那些不讲汉语的人居住的地方就不算中国的地盘。假设达赖有一天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用英语说‘I am Chinese’,这句话听起来他在说自己是汉族人。从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看,更贴切的“中国”英文翻译应该为Zhongguo。”[5] 除了李希光,其他很多人也提出应该把“中国”改译为Zhongguo。但笔者认为:China作为中国的标准英文名,已经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使用,而且没有贬义,因此没有必要改为Zhongguo。而且如果大陆这边把“中国”改译为Zhongguo,但台湾方面不跟着改,仍然把“中华”译为China,我们怎么办?这不是无事生非、自己制造“两个中国”吗?显然,修改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面太大。 在研究人文或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问题时,不能只考虑本学科的事情(例如只考虑文字本身的翻译),还要考虑政治、文化、社会等等各种因素,专家学者本人要拓展自己的视野,科研工作的组织者也应该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的专家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 还有很多人认为China一词的来源不好,因此主张重新翻译。但该词来源本身尚无定论,因此不能成为理由。美国的国名America辗转来自意大利探险家Amerigo Vespucci的名字[6],他发现南美洲大陆并非欧亚大陆一部分[7],其来源可谓“不正”,但现在也用得很好。 把“汉族人”和Chinese互译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中,一位蒙古族女子在赞扬一位北京知青时说的“你这个汉人”,在英语字幕中写的是“You Chinese”(图7-1-3),这会误导外国观众以为中国蒙古族人民不是中国人。 图7-1-3,电影截屏:狼图腾, 2015年出品。 把Chinese理解为“汉族人”,这是因为世人(包括中国人、汉族人自己)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或习惯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人写的歌曲往往把“中国人”限于“汉族人”,例如刘德华在歌曲“中国人”中唱道:“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类似的还有“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侯德健:龙的传人),“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罗大佑:东方之珠)等。 署名“老药”的一篇文章指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不能涵盖中国人的形象。”其第一个理由是:“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包括其他外来移民)的多民族集合体,中华民族涵盖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虽然以汉民族为大多数的中国人属于黄色人种,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但有些民族则不是黄色人种。比如,新疆的少数民族维吾尔、俄罗斯等民族,就是白色人种,是蓝眼睛、黄头发、白皮肤。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8] 因此,改变“Chinese就是汉族人”的错误观念,不仅需要对外宣传,向外国人说明Chinese是指全中国的人,更需要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自己首先改变“中国人就是汉族人”的错误观念。2010年笔者在内蒙古中俄边境附近的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旅游时,刚看到当地的俄罗斯族居民时还很不习惯,但他们在言谈中完全把界河对面的地方当作外国,丝毫没有流露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意识,他们的口音更是一口标准的东北话。这使笔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不断努力纠正自己“中国人就是汉族人”的潜意识。笔者认为,这也是全体汉族人应该努力去做的。 如果把中国译为Zhongguo,那么Chinese就真的变成“汉族人”了。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了Han这个英文单词,既表示“汉朝”,又表示“汉族”(the dominant ethnic group in China [9])。 以后可以逐步推广这样的做法:在需要指明具体民族时,把民族名称写在Chinese之前,例如Han Chinese(汉族人),Tibetan Chinese(藏族人),类似美国人的做法,把华裔美国人称为Chinese American,把非洲裔美国人(黑人)称为African American。 至于“汉语”,虽然Mandarin一词可以表述“(汉语)普通话”这个概念,但因为人们总是把它和清王朝联系在一起,因此用起来很别扭。外国人现在已经在使用Putonghua(“普通话”)这个音译词汇了,我们可以用它取代Chinese的“汉语”一意[10] 。我们中国人应该积极跟进,不要嫌弃其“土气”或“不像英语”。 美国人的官方语言是English(英语),但并没有人说“美国人都是英国人”,因此,官方语言的名称和国名不必刻意一致。 2008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孔灵犀在采访达赖喇嘛纪事末尾写道:“回学校以后,藏语教授告诉我说,达赖喇嘛的这封信中所用的‘中国’一词是来自于汉语拼音的词汇‘zhong guo’,特指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并没有使用藏文中原有的‘中国’(Gyanag),代表传统的不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 [1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师、现代西藏研究项目负责人Robert Barnett在他的著作Lhasa: Streets With Memories(拉萨:有记忆的街道)的书尾词汇表(Glossary)里这样解释Gyanag一词的含义: Gyanag (Tibetan: rgya nag):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word for China. The term does not include Tibet, and since 1951 Tibetans in Tibet have been limited to using it as the equivalent of the Chinese word neidi, which means "the inland area." There is no word in Tibetan for China including Tibet, and since 1951, Tibetans winthin Tibet have had to use the Chinese word Zhongguo ("Central Kingdom") in its Tibetan form, krung go, to refer to China including Tibet.[12] (Gyanag(藏语:rgya nag):藏语中过去表述“中国”的词汇。这个词汇不包括西藏。1951年之后,这个词被限于对应中文里的“内地”一词。藏语中没有词汇描述“包括西藏的中国”这个概念。1951年之后,开始使用中文“中国”一词的藏语形式krung go表述“包括西藏的中国”这一概念。) 根据笔者的理解,可以把西藏人心目中Tibet、Gyanag和Zhongguo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概括为下面这个公式: Tibet + Gyanag = Zhongguo(krung go) 因此,尽管达赖喇嘛长期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应该谴责,但他那次在回信中使用Zhongguo一词,也许是在传递一种积极的试探信号。 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对“中国”一词使用不同的译文:Gyanag、Zhongguo或China,是大有文章的。 苏州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教师张顺生在论文中说:“如今,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中国地名人名英译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大凡我国地名人名的翻译理应走向标准化。基于此,西藏理宜进行新的约定俗成译作‘Xizang’而非保留殖民倾向的约定俗成词眼‘Tibet’。” [13] 张老师说Tibet一词“保留殖民倾向”,言重了。有学者研究了西藏的另一个名称“吐蕃”的来历。他们考证出:藏人自称本族为bod或bodba(音)。在古代突厥语言中,Tüp意为“宗族”。Tüp + bod演变成了突厥人对西藏的称呼Tüpüt。用突厥文写就的《阙特勤碑》立于公元731年,此碑上已经出现该词。该词又逐步演变为Tibet。现代属突厥语系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仍将藏族和西藏地区称为Tib?t、Tebet、Tevet、Tüb?t等等,可做旁证。[14] 因此,Tibet一词可以溯源至藏族人民的自称,和殖民主义没有关系。为了尊重藏族人民和历史传统,不宜按照汉族语言的发音把“西藏”强行改译为Xizang。 5,“钓鱼岛”如何翻译非同小可 凤凰卫视的一位观众写信给其主席刘长乐,对该台一位记者提出了批评:“贵台2011年2月18日,驻东京记者李淼对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独家专访,20日晚看过。李淼小姐高水平的采访技巧,接近日本人的日语口语水平,令人佩服。这段时间15分29秒的独家专访,出现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错误。李淼小姐,在提及钓鱼岛群岛问题时,两度对鸠山由纪夫说:‘尖阁诸岛’,而没有说:‘钓鱼岛群岛’。”[15] 这是因为“尖阁诸岛”不是这座岛的名称的日语译文,而是那些认为该岛属于日本的人对它的称呼。同样的,“钓鱼岛”也不仅仅是这座岛的中文名称,而是体现了中国对它的主权。因此中国人即便使用日语和日本人对话时,“钓鱼岛”这个名字也不能“翻译”成“Senkaku”(尖阁诸岛),而应该直接音译成“Diao Yu Dao”或音译成“Cho Gyo Tou”(“钓鱼岛”的日语发音)。 2012年11月13日,李淼出席石原慎太郎新党记者会。这次她在提问中提到钓鱼岛时,用的发音是Cho Gyo Tou,而不再是Senkaku。她提问后,石原慎太郎坐着不动,不愿站起来回答,还大声问会场,“Cho Gyo Tou 是什么?”[16] 可见石原慎太郎的头脑很清楚,知道翻译里面有大名堂。 在捍卫钓鱼岛主权的斗争中,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至关重要的细节,轻则会消解政府和民众的斗争意志,重则会被敌人和汉奸钻空子。1953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份资料,把钓鱼岛错误地称成“尖阁诸岛”,并将其归属于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图7-1-5),现在被日本方面作为中国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的证据之一。我们再也不能犯这种严重错误了。 图7-1-5,数据库屏幕截图:人民日报,1953年1月8日第四版。http://data.people.com.cn 6,“返还冲绳协定”应该译为“移交琉球协定” 中国学术界和新闻媒介一直把美国和日本之间关于移交琉球群岛管理权的协定称为“返还冲绳协定”,这是错误的。 二战之后,美军设在琉球群岛(日本名:冲绳群岛)的最高治理机构的名称一直没有使用“冲绳”这个日本地名,而是名为United States Civil Administrat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琉球列岛美国民政府),缩写为USCAR [17]。日本官方很想不用“琉球群岛”这个名称,但被美国拒绝了。“1951年7月,日本政府曾向美国政府提出:奄美大岛本来不包括在‘琉球群岛’的范围内,要求在对日和约中以‘西南诸岛’代替‘琉球群岛’的称谓。美国政府为了突出琉球群岛的历史文化传统,坚持使用‘琉球’这一概念,而不使用‘冲绳’。”[18] 因此,在美日关于移交琉球群岛治权的协定的名称中使用的是Ryukyu(琉球)而不是Okinawa(冲绳)。美日协定的正式名称是Agreement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ncerning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Daito Islands [19](美国和日本关于琉球群岛和大东群岛的协议)。 在协定内文中,使用的文字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linquishes in favor of Japan all rights and interests ...。其中relinquish in favor的含义是“移交”,例如:Relinquish in favor of you providing that there are no objections from other surviving relatives.(如果其他在世亲戚不反对的话,就移交给你。) “移交”不涉及历史归属,即使一物原来不属于张三,李四也可以把此物“移交”给张三。而如果使用“返还”一词,就是在暗示:“此物本来就属于张三”。 “返还冲绳协定”是日本人对此协定名称的翻译,中国人如果跟着日本人这样说,实际上是在帮日本人的忙,在一次次暗示听众:“这些岛屿本来就属于日本”。 实际上“冲绳”是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后启用的名称,因此,如果中国人跟着日本人说“返还冲绳协定”,就正中日本人下怀了。 美国使用“琉球”和“移交”等概念,说明美国官方并不认为琉球群岛的主权属于日本。不论美国人的动机是什么,至少这可以为我所用,在今后进一步的对日斗争中,可以用来影响美国官员、政治家和民众,使之反对或不赞同美国支持日本与中国的冲突,分化瓦解美日同盟,减少对日本的支持。 所以,我们应该回到美日协定的原文,重新进行正确的翻译。美日协定的名称可以简称为“美日移交琉球管理权协定”,或简称为“移交琉球协定”。 “琉球”最初的罗马拼音名称是Lieou Kieou(图7-1-6左)、Liuchiu、Luchu和Loo Choo(图7-1-6右),更接近中文发音,也早于按照日文发音拼写的Ryukyu,因此,中国方面应该恢复使用,或者按照汉语拼音规则译为Liu Qiu。 图7-1-6左,地图:Carte Des Isles De Lieou-Kieou(琉球岛地图)。作者:De Mallia,约1720年。 右,书籍封面:Account of a voyage of discovery to the west coast of Corea, and the great Loo-Choo Island (高丽西岸和琉球群岛探胜),1816年第一版。 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字转换工作,当涉及翻译者本人所属群体的利益时,翻译者可以有、而且也应该有自己的倾向。在涉及中国利益时,中国人是涉事方,因此中国翻译工作者就应该坚决捍卫自己祖国的利益,利用各种条件,使译文对中国有利,同时避免对中国不利的译法; 即使对中国有利的地方只有一处,也要百般强调;即使对中国不利的地方有九十九处,也要视而不见,而只强调对中国有利的那一处。有一位企业家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我问:“如果你的公司和别人打官司,你会强调对他有利的证据吗?”他没有回答我。 7,一字千“军”:妙译“反分裂国家法”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饶戈平在解读《反分裂国家法》名称的翻译时说:“为了堵美国人的嘴,我们还特意把《反分裂国家法》的英文译名,翻译成Anti-Secession Law。即把‘分裂’二字译为‘secession’,这是大有讲究的。Secession在英文里是退出、脱离的意思。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阻止南方十一州企图脱离美国联邦、谋求独立的活动,林肯总统和共和党政府颁布了《反脱离联邦法》,他们用的‘脱离’一词就是secession。此后不久,即爆发了针对南方分离运动的南北战争。美国人既然要维护南北战争的历史地位,既然要维护林肯总统的历史功绩,就不便贸然反对中国制定与《反脱离联邦法》有相同意义的《反分裂国家法》。”[20] Anti-Secession Law的字面含义是“反脱离(中国)法”。台湾方面没有采用大陆的译法,而是另译为Anti-Separation Law [21](字面意思是“反分裂法”),这说明台湾方面真正懂翻译的也大有人在。 对一个词汇进行合适的翻译,就能减少美国对中国制定反分裂法的干扰,甚至可能阻止美国派出舰队帮助台独分子抗拒武力统一,真正地是“一字千军(钧)”啊! 8,错误翻译导致文化之根断裂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阿尔斯兰 · 阿不都拉在论文中说:“(维吾尔语)过度借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词,不仅造成词汇混乱,影响语言的纯洁性,而且也会模糊许多文化现象的归属界限。”他举例说,古代维吾尔语表示“唇膏”的词εrinlik 被淘汰,以波斯语词或阿拉伯语和维吾尔语混合词或汉语词取而代之之后,很多人误认为在维吾尔文化中具有千年历史的这些现象可能源于其他民族文化[22]。 在汉语里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果“京剧”继续译为Beijing Opera(字面含义是“北京的西洋歌剧”),也许某一天后人会以为“京剧”源自欧洲。 9,学术著作翻译粗糙,误人子弟 目前中国的学术著作翻译存在很多问题,性质很严重。有些错误错得匪夷所思。 三联书店1998年出版的安东尼 · 吉登斯名著《民族-国家与暴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与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胡宗泽和赵立涛译,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校对,书中将Mencius(孟子)译为“孟修斯”,并把其它人名译错。[23] 南京大学2006年3月出版的法国思想家居伊 · 德波的《景观社会》,由聊城大学教授、政法学院院长王昭凤翻译,该书把SunTzu(《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译成了“桑卒”。其他人名的翻译也很混乱。[24]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一书,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翻译。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青年研究者高山杉[25]发现该书中仅名字翻译谬误就有几十处,Chiang Kai-shek(蒋介石)被译为“常凯申”;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被译为“费尔班德”。[26] 很多学术译著的文字很难看懂,甚至引起误解,还不如直接看原文来得方便和清晰。 在谈到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很多中文文章的作者都引用了麦克卢汉Understanding Media一书的中译本《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里的一段文字: “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7]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因此,前半句中“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这部分很好理解。但是“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这句话怎么理解?这里的“尺度”是什么意思?是指什么? 麦克卢汉又认为每一种新技术实际上都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因此,后半句中“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这部分也很好理解。但是“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里的“我们的事务”是什么意思?是指什么?这里的“尺度”仍然含义不明。 杜文[28]在“论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的含义”一文中这样解释这个“尺度”:“媒介即是讯息的第一层含义是:‘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在这里,主要指除了媒介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问题,这里的‘尺度’指的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给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麦克卢汉在这里列举了‘自动化这一媒介’(麦克卢汉媒介的概念在上面已经提到,自动化也是媒介)、电光媒介为例。”[29] 那么什么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呢?如果把这一解释放入麦克卢汉的话(中译文本)“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可以得到:“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产生的”,那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幸运的是,网上能够找到麦克卢汉这段话的原文:“the person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any medium - that is, of any extension of ourselves - result from the new scale that is introduced into our affairs by each extension of ourselves, or by any new technology.”[30] 显然,中译文中的“尺度”是原文中的scale,“我们的事务”是原文中的our affairs。 稍微多看几段原文,就能发现线索,例如下面这两段文字: …, but it(据前文知是指 railway) accelerated and enlarged the scale of previous human functions, creating totally new kinds of cities and new kinds of work and leisure.(但是铁路加快了人类之前的活动,扩大了其活动范围,创造了完全新型的城市和新型的工作和休闲方式。) it is the medium that shapes and controls the scale and form of human association and action.(正是媒介影响和决定了人类的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并非仅仅是我们通常说的“(信息传播)媒介”。他不仅认为报纸和电视等是“媒介”,他还认为电灯泡和火车等一切新出现的技术都是“媒介”。这也是他的著作的封面上画有灯泡、车轮和公路指示牌等物品的原因(图7-1-9)。 在上面摘录的第一段文字中,麦克卢汉说火车这种“媒介”提高了人类活动的速度、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scale)。在第二段文字中,麦克卢汉说:“正是媒介影响和决定了人类的交往和行动的规模(scale)和形式。” 因此,麦克卢汉前文中的scale和our affairs显然是分别指“(人类活动的)范围”和“(我们)人类的活动”。因此,这段文字这样翻译才能使读者看懂: 任何媒介都可以看作是人类自身器官的延伸; 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是源自(由这种媒介导致的)人类活动范围(scale)的扩大; 而人类自身器官的任何一种延伸,即任何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都会导致人类活动(our affairs)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下面再配上具体的实例: 任何媒介都可以看作是人类自身器官的延伸;【火车是人腿的延伸。】 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是源自(由这种媒介导致的)人类活动范围(scale)的扩大;【火车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源自哪里?显然源自火车大大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 而人类自身器官的任何一种延伸,即任何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都会导致人类活动(our affairs)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飞机是人腿的另一种延伸,它的诞生和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使人类能够很快地从一个洲到千万公里之外的另一个洲了(图7-1-6)。】 显然,由于《理解媒介》一书中译本的含糊不清,已经使杜文这样的读者误解了麦克卢汉的原意。杜先生的文章“论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的含义”在网上被广泛转载和引用,不知道又进一步误导了多少其他读者。 网上有报道说:“梁朝伟兴致一到便会专程坐头等舱飞去伦敦,在公园里喂一个下午的白鸽,不过夜即坐飞机回港……”[31]。这件事情很好地体现了麦克卢汉的观点,飞机成了梁朝伟的手臂的延伸,使得他喂鸽子这一活动的范围从香港扩大到了伦敦(图7-1-10),因此,飞机这一“媒介”(media)创造了“新型的工作和休闲方式”(new kinds of work and leisure)。 7-2,外国人很重视正名 1,韩国把首都的中文名改为“首尔”、泡菜改名为“辛奇” 2005年1月19日,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在汉城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把汉城市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不再使用“汉城”一词(图7-2-1)。李明博说,“首尔”同汉城的韩语发音最为接近,并采用多用于外国地名的常用汉字,中国人也容易熟悉这一新名称。汉城市今后将在市政府的中文网站、所有中文发行物和各种标牌上采用新的中文名称,同时要求韩国各个机关、团体和企业采用新名称,在机场、交通和旅游标志及教科书等出版物上也使用新名称。韩国也将向中国提出这一要求。[32] 韩国泡菜(Kimchi)只是餐桌上的一种小食,但是韩国非常重视其名称的外译。此前韩国企业都是以“韩式泡菜”等中文名称对中华圈出口泡菜。2013年11月,韩国农林水产部决定以后出口中华圈时泡菜的汉字名称统一改为“辛奇”(图7-2-2),以表示泡菜的韩国特质,强化韩国泡菜在中华圈市场的地位。该部之前已经开始注册相关商标。[33] 中国人对韩国更改首都汉语名称很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汉城”有“汉族人的城市”、“汉朝的城市”等含义,承载了中国和韩国(高丽)之间特殊的历史关系,中国人是这件事情的当事人之一,所以无法就正名的利弊得出客观的结论。泡菜名称同样如此。那么我们再看看其它国家的情况。 2,印度激进政党用暴力强推孟买新英文名 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时期,殖民者称孟买为Bombay。1995年,印度人根据印度教一位女神的名字把孟买更名为Mumbai。2008年5月28日新华网报道:印度激进团体成员在孟买以打砸商铺的方式警告孟买市所有机构,不要继续沿用英国殖民时期的英文名称Bombay指代孟买,而要使用本民族的Mumbai。激进团体要求,包括高等法院和证券交易所在内的当地所有机构必须用Mumbai指代孟买。印度“湿婆军”组织领导人巴尔 · 撒克里在内部报纸上撰文说 :“我们警告陶醉于‘Bombay’这一名称的人,这次警告应该足够。那些不理解警告的人可能发现,他们明天无路可逃。”《孟买时报》(Bombay Times)品牌负责人说,《孟买时报》认为报社员工可能会遭遇暴力袭击。[34] 虽然湿婆军党的推广措施过于极端,但也说明他们认识到了“名”的重要性。殖民主义者取的地名,留下了耻辱的记忆,现在改换为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的名字,或改回殖民时代之前的旧名,也是合情合理的。 近年来,其它几个印度城市也更改了名字。在1996年,印度港口城市马德拉斯(Madras)改名为Chennai(中文译名:金奈),这一改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泰米尔语言和文化(Several other Indian cities have changed their names in recent years. In 1996, Madras became Chennai. This name change was part of a similar effort by the state of Tamil Nadu to promote Tamil language and culture.[35])。 3,围绕其它地名的争议 自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起,缅甸一直被称作Burma。1989年,缅甸军政府宣布更改殖民时期流传下来的众多英文译名,包括把国名改成Myanmar,并写入宪法。但缅甸的一些政治反对派、少数民族及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不承认军政府的合法性,于是继续称该国为Burma,但联合国、东盟、俄罗斯、德国、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际组织或国家则使用Myanmar。在近年围绕国名译法的大辩论中,很多缅甸专家反对Myanmar这个国名,批评它带有军事独裁统治的烙印。此事至今没有定论。[36] 和孟买改名的事情对照一下,会发现很有趣。一些印度人要改掉英国殖民者为孟买取的名字,但是一些缅甸人反对改掉英国殖民者为自己国家取的名字。并非因为他们怀念殖民统治,而是因为他们对取新名字的统治者不满。 1991年巴尔干危机时,从原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一块地区成为马其顿共和国(Macedonia)。希腊反对它使用“马其顿共和国”这一国名,因为希腊最北省份的名称也是“马其顿”,这一国名可能会使人们以为希腊的马其顿省独立了。因此,在马其顿共和国于1993年加入联合国时,使用的国名是“前南斯拉夫的马其顿共和国”(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37] 2017年,菲律宾一位议员提出更改国名,因为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群岛后,用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的名字命名这片土地,“菲律宾”这个名字带有殖民主义色彩。[38] 南大西洋中英国占据的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被阿根廷坚持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因为它认为该岛是阿根廷的领土。[39] 2006年6月,伊朗禁止了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在伊朗的销售,因为它在一张地图中把波斯湾(Persian Gulf)标注为The Gulf(海湾)。[40] 日本于1910年将朝鲜半岛变为殖民地之后,称呼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海域为“日本海”,但韩国现在声称这片海域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为“东海”。 显然,同一地理区域不同的名称暗示了其不同的归属,并非小事。中国大陆东面和南面大片海域被西方人称为East China Sea(东中国海)和South China Sea(南中国海)。有人撰文提出不应顺着外国人的说法,称呼“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而应该称“中国东海”和“中国南海”。因为根据大陆架延伸原则和九段线原则,东海和南海都属于中国,读来颇有几分道理。 在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中国南海网”[41]上,“南海”仍然被英译为the South China Sea,但是“南海诸岛”被英译为 Nanhai Zhudao,后面紧跟短注释the Nanhai Islands。 4,格鲁吉亚要求日本改变其国名译法,白俄罗斯要求中国改变其国名译法 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冲突,两国关系的紧张甚至影响到了日本。在日语中,格鲁吉亚国名来自俄语音译,格鲁吉亚外长巴克拉泽在出访日本时,要求日本政府重新翻译其国名。巴克拉泽希望日本将其国名按照英语发音翻译,而不是按照俄语发音,将现在的“格鲁吉亚”国名翻译成“佐治亚”。格政府还表示,不希望用格鲁吉亚语Sakartvelo(萨卡尔特维洛)来替代。[42] 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是冤家对头,不希望根据俄语Гру?зия(Gruziya)[43]来翻译国名很容易理解。但它不按照格鲁吉亚语翻译国名,而要求按照英语去翻译自己的国名,显然是想拉近和美国的关系。 2008年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时,很多美国人误以为俄罗斯入侵了本国佐治亚州,义愤填膺。看来格鲁吉亚政府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图7-2-4中的小伙子听说俄罗斯入侵了Georgia (美国佐治亚州),立即拿起枪,要出门上车去抗击俄罗斯军队。他的汗衫上写着Bring it on, Russkies!(来吧!俄国佬!)。但是他的母亲怒喝一声,叫住了他:“回来!Howland!他们入侵的是另外一个Georgia(这里指格鲁吉亚)……”(Come Back in here, Howland! It's some other Georgia they've invaded…)。 Howland是一个姓氏,在这里可能有双关的含义 :Howland = how(怎样,如何)+ land(土地,国家),与漫画中的人物缺乏地理知识这一情节形成幽默。 从民族尊严出发,为格鲁吉亚国名正名时应该使用格鲁吉亚语“萨卡尔特维洛”,但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按照英语取名“佐治亚”最有利。在面对强大凶悍的俄罗斯邻居时,弱小的格鲁吉亚选择了后者,因为没有安全,就不可能有尊严。 由此可见,“名”里面的名堂是很大的。 2018年3月16日,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布公告,题为:“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公告中写道:“汉语中‘白俄罗斯’这个错误的国名,使很多中国人怀疑对方说的到底是哪个国家。几乎每个曾在中国留学过或工作过的白俄罗斯人都至少一次必须解释过说,我们国家并不是俄罗斯的一部分,也不是俄罗斯的某个区域”,“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谨请各位懂中文的朋友,自今日起将使用我国‘白罗斯’正确的名称。让我们说话写字正确无误!”[44] 显然,这一改译要求是为了避免白俄罗斯被误解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图7-2-5) 5,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为自己正名 哥伦布环球航海至美洲大陆后,以为自己到达了印度,于是称当地的原住民为“印度人”;后来发现搞错了,就将错就错,称他们为“西印度人”,中文译为“印第安人”。 但是印第安人们对“印第安人”这个名字并不满意。《南方周末》曾报道 :美国印第安诗人西蒙 · 欧迪斯 “不喜欢空洞无意义的‘印第安人’的称呼,那是西班牙殖民者加给他们的命名,他的部落有自己的名字‘阿克玛’。”[45] 笔者在维基百科的List of Native Americans of the United States [46](美国土著美国人名单)中找到了他的名字、所属部落和身份:Simon J. Ortiz, Acoma Pueblo poet(西蒙·J·欧迪斯,阿克玛村落的诗人) 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已经为自己正名为First Nations。“美洲原貌复原”网站(www.americanpentimento.com)介绍了为什么加拿大印第安人称自己为First Nations: We use "First Nations" in Canada BECAUSE English French, and Dutch settlers called original inhabitants "nations" [natie in Dutch].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ench-, English-, and Dutch speakers began to insist their states were nations and used the ancient Latin term "tribes," for those "nations" whos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they considered unsophisticated. Thus the New World's original inhabitants became "tribes' instead of "nations." Twentieth-century indigenous communities in Canada have insisted upon their political equality and invoke their prior occupation of the continent by referring to themselves the "First Nations." [47] (我们为什么在加拿大使用First Nations这个称呼?因为:从英国、法国和荷兰来的移民原来称美洲原住民为nations(荷兰语:natie)。在十九世纪,说法语、英语和荷兰语的人开始坚称他们的国家是nations,并使用古拉丁语词汇tribes(部落)称呼那些他们认为其政治结构比较简单的族群。于是,美洲大陆上的原住民不再是nations,而成了tribes。到了二十世纪,加拿大的土著社团为了捍卫他们的政治平等权,通过自称First Nations(第一民族群)来体现他们是这片大陆的最初占据者。) 这段文字也许比较费解,因为nation既可汉译为“民族”,也可译为“国家”。笔者的理解是:作者想说:白人刚来美洲大陆时,称我们加拿大印第安人的族群为nation(此时应汉译为“民族”),但后来白人自称自己的国家是nation(此时应汉译为“国家”),把我们的族群贬低为tribe(部落)。这可不行,我们不但仍然是nation(民族),而且还是First Nations(美洲大陆上的第一批民族群体)。 在加拿大全境,First Nations中有大约六百三十个政治实体或部落,这也是First Nations中nation一词使用复数形式nations的原因。因此,First Nations并非一个单一的民族(例如中国的汉族),所以笔者将First Nations译为“第一民族群”,而没有采纳目前通行的汉译法“第一民族”。 现在,加拿大以外地区的一些美洲原住民也已经开始自称First Nations。另一个趋势是:为了体现“第一民族群”中各民族的独特性,第一民族群的成员只称自己所属的民族的名称,例如I'm Haida(我是海达族人)或We're Kwantlens(我们是昆特兰族人)。[48] 有意思的是:印第安人的原住民邻居——爱斯基摩人——也在为自己正名。加拿大北极地带和格陵兰地区的原住民不喜欢被人称为“爱斯基摩人”(Eskimo)[49],据说这是印第安人给他们取的名字,这个词汇有raw meat or eggs(生肉和鸡蛋)、he eats it raw(他吃生的东西)、eats something raw(吃生的东西)之类的含义[50]。他们认为此名称存在贬义,因而希望别人称呼他们为“因纽特人”(Inuit)。Inuit是因纽特词汇inuk的复数形式,本意是“人类”(human being)[51]。 这里顺便说一下,笔者于2003年底在台湾旅行期间,一位台湾当地老者告诉笔者:把台湾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是不妥的,实际上台湾的少数民族非常多,都各有其名。 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正确名称,对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持使用正确的民族名体现了族人对本民族的认同和骄傲。 2013年,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赵磊撰文指出把中国的各个“民族”译为nation是不妥的[52]。笔者完全赞同区分“国家”和“民族”这两个概念。“民族”一词已经有对应的外文词汇:ethnic group或ethnicity。 实际上这件事情在全世界范围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激进民族主义者要求按照民族居住地现状划分国境线,改变国家版图。文的办法行不通,就来武的;力量薄弱干不过正规军警,就搞恐怖主义活动,结果闹得很多地方国无宁日。恐怖势力向全世界扩散后,又搞得“球无宁日”。 很多人以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但是,每种语言背后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情感和政治。翻译时稍有不慎,就会贻害无穷。 外语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不能只掌握外语,只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一般文化情况,还应该全面了解涉及对方的各种信息,广泛掌握语言之外的人文知识,否则在以后从事翻译工作时可能造成严重问题。 6,阿拉伯人为敌人“正名”:改“伊斯兰国”为“达伊沙” 2013年起广受关注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英语里被称为The Islamic State,简称是IS。但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却不愿意使用这个名称,因为“伊斯兰国”武装以残暴闻名于世,伊斯兰教国家要和它彻底划清界限。因此,周边阿拉伯国家根据该组织的阿拉伯文名称缩写称其为“达伊沙”(?????,英文:DAESH),与阿拉伯语“踩踏”同音,以示不承认以及蔑视。该组织视这一名称为侮辱,因为其中没有“伊斯兰”一词。摩苏尔居民说,“伊斯兰国”武装分子警告他们不可使用这个名称,否则会割去他们的舌头。[53] 信奉伊斯兰教且又反对“伊斯兰国”的画家创作时政漫画时,也将其画成杜拉根,但不是像欧美漫画家那样把杜拉根标记为IS,而是标记成DAESH,如图7-2-8。 图7-2-8,漫画:???? ?????? ???? ????? ????? ????? (阿拉伯对达伊沙的支持最多)。 作者:???????(Akbarpoor), 1393年4月2日[54]。 伊斯兰国家的时政画家为敌人改名,以免世界人民误解自己的信仰、文化和国家。但很多中国知识精英却顽固地坚持把别国恶魔的名字dragon按在自己的文化象征物龙的身上,真是令人称奇。 7,麦当劳为修改Mcjob一词在辞典里的解释而奔忙多年 Mcjob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在麦当劳(Mcdonald's)快餐连锁店里的工作”,实际意思是“低薪且无前途的工作”[55]。1986年,美国社会学家Amitai Etzioni创造了这个词,用于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McJobs are Bad for Kids(在麦当劳打工对年轻人不利)。随后,这个词被用于小说,开始流行起来。 2003年,在麦当劳公司的反对声中,Mcjob被韦氏大学辞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收入。 2006年,麦当劳公司在英国启动了一项广告战役,试图改变人们对Mcjob一词的认识。广告重点宣传为麦当劳公司工作的好处,强调Not bad for a McJob(在麦当劳公司工作并不坏)。 2007年,麦当劳公司伦敦分部发起了一场请愿运动,要求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ED)修改对Mcjob一词的定义。麦当劳希望这个词的新解释能够反映出这个工作是“令人兴奋的,值得去做的,……并能从中学习终生有用的技能”(stimulating, rewarding ... and offers skills that last a lifetime)。但这种要求违背了辞典的基本原则:辞典只记录语言的使用情况,而不做自己的判断(the principle that dictionaries simply record linguistic usage rather than judge it)。 新版韦氏大辞典(Merriam-Webster)收入Mcjob一词后,麦当劳公司暗示要和它打官司,但最终没有这样做。[56] 2014年3月1日笔者检索韦氏辞典网络版,其对Mcjob的解释是:a low-paying job that requires little skill and provides little opportunity for advancement [57](一份低薪工作,几乎不需要技能,几乎没有被提拔的机会。); 牛津在线辞典的解释及例句是:A low-paid job with few prospects: 'while trying to get established, she worked in the usual series of no-hope McJobs' [58](低薪、没什么前途的工作。【例句】在争取能够安置下来的同时,她去做了一份低薪且无前途的工作。) 由此可见麦当劳公司的努力失败了。 图7-2-9题为McJob,背景是一个巨大的麦当劳标志。图中一个年轻人愁眉苦脸地坐在地上发呆,他的身边是空空如也的包袋和空的杯子和盘子。该图形象地描绘了年轻人从事这份工作后的际遇。还有人将Mc这个前缀和其它词汇相结合,用于表示不如意的学校、孩子、薪水和人生等(图7-2-10) Mcjob这件事情给我们的启发是:1,“名”很重要,值得花力气去“正”;2,一个词汇的内涵不是谁想改就能改掉的。很多中国人反对重新翻译龙,主张“让西方人改变对dragon一词的理解,使之认为dragon是吉祥如意的”,这种建议显然毫无可行性。Mcjob这个词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1986年至今),尚且无法改变其含义,而dragon已经有两三千年历史了,更不可能改变了。 8,英美学者联名呼吁在语言中善待动物 2011年,一篇博文介绍了外国学者提出为动物正名:由英美专家学者们合作出版的一本有关动物伦理的期刊JAE(Journal of Animal Ethics,图7-2-11)开始发行,第一期上的社论呼吁人们注意自己的用词和用语习惯,用更尊重动物的词汇去描绘它们。“宠物(pet)”的合理用词是“动物伴侣(companion animal)”,“主人/拥有者(owner)”的合理用词是“人类护理者/照顾人(human carer)”,“野生动物(wild animals)”的合理用词可以是“自由生活的(free-living)”、“自在漫游的(free-roaming)”等等——因为“‘野生(wildness)’意味着不文明、无节制、原始和残暴的存在,这显然是应当避免的偏见。”与此同时,诸如“狐狸般狡猾(sly as a fox)”、“吃相如猪(eat like a pig)”、“醉如臭鼬(drunk as a skunk)”等俗语对动物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英语中的这些用法应该被一点点去除。社论最后指出,“只有约束自己在探索动物以及自己和动物之间的道德关系时做到不偏不倚,我们才能真正清楚地思考。”[59] 如果说这一节的前面几例事关民族、国家和企业,“名”很重要,不得不“正”,那么洋人为动物正名,就很有意思了。连动物的名称都不该随便乱叫,那么中国特有事物(例如龙、京剧、相声、象棋、粽子等等等等)的英文名就更不能马虎了。 9,“大屠杀”应该怎么翻译? “大屠杀”在英语里有现成的词汇,如holocaust、bloodbath和massacre等等。The Holocaust专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大屠杀。[60] 但犹太人另外选择了一个来自希伯来语的词汇?????(Shoah)专指这场大屠杀。Holocaust来自希腊文,而Shoah来自犹太人自己的语言。犹太人希望使用来自希伯来文的Shoah强调这场大屠杀是犹太人经历的浩劫,而不是一场普通的大屠杀。另一方面,犹太人认为holocaust一词具有神学上的冒犯性质,涉及希腊异教徒的习俗(Shoah is preferred by many Jews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including the theologically offensive nature of the word "holocaust", which they take to refer to the Greek pagan custom. [61])。 因此,使用起源于哪里的词汇,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不同的词汇携带了不同的背景信息。 法籍犹太人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制作的纪录片片名为Shoah(图7-2-12),中文译名为“浩劫”,耗时十一年拍摄而成,放映时间长达九个小时。随着这部影片的上映,Shoah这个词也流传开来。那么外国人会不会听不懂、看不懂这个词汇呢? 朗兹曼在接受中国电影评论家张献民的采访时说 :“1985年首映之前,填写请帖的人问我影片的标题叫什么?我说‘Shoah’,他们说什么意思?我说‘Shoah’就是‘Shoah’的意思。可是你得翻译啊,别人听不懂。我说他们听不懂正是我要的效果。他们就跟我争吵,我说不允许争论,它就叫‘Shoah’。”[62] 其中“他们听不懂正是我要的效果”这句话大有深意。外国人听不懂这个词,就会好奇、关注,就会去询问、了解和学习。当他们知道这个词来自希伯来文,他们就会对这场浩劫的特殊性有深切的体会。显然这正是导演想达到的目的。 “浩劫”一片在日本上映时,Shoah被音译为“ショア”(图7-2-13),可见主办方也不担心观众看不懂。 1937年,日本军队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在英文里被译为Nanjing Massacre [64]。中国人能不能像犹太人那样,将其译为Da-Tusha?使外国人能够稍微费点功夫去了解一下这个陌生词组的含义、并从这个译文中体会到一点中国人的悲痛呢?中国人敢不敢这么任性一次呢? 对此笔者毫不乐观。“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音译“龙”尚且受到无数人的吐槽,如果建议音译“大屠杀”,肯定会遭遇更多的奇谈怪论。 我就很纳闷了,同样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为什么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差距这么大呢?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中国并非没有人认识到对外翻译时正名的重要性。 7-3,中国人的“正洋名”实践 1,为珠穆朗玛峰正名 如果不是为了写此书查资料,我还不知道围绕珠穆朗玛峰的名字,存在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以下内容摘自2001年第12期《人物》杂志“纪念为珠穆朗玛峰正名的王鞠侯先生逝世50周年”一文(作者:张继华)[65]。 1951年9月,鞠侯先生拿着当天的《人民日报》去找叶至善,让他看第一版右上角的“伟大的祖国”专栏。原来这一天在“伟大的祖国”专栏上刊出的是一幅我国边境上喜马拉雅山主峰的照片,照片旁边的说明文字指出:这就是世界第一高峰——额非尔主峰。鞠侯先生说:“额非尔士”是个英国人,上个世纪中叶,他偷偷地测绘了这座世界第一高峰,硬给这座高峰标上了自己的名字;其实,比这个英国人早一百三四十年,康熙皇帝派人测绘全国地图,已经发现了这座山峰,在地图上按藏族人民的传统称呼,标上了“珠穆朗玛”这个名称。鞠侯先生说他正想在“大小高低”这篇文章中给“珠穆朗玛峰”正名;…… 后来,这篇鞠侯先生写的,为珠穆朗玛峰正名的“大小高低”一文,刊登在《开明少年》1951年二月号(总编号66期)上。…… “大小高低”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当时在《人民日报》社任编辑的胡仲持的注意,胡请王鞠侯对考证的有关珠穆玛峰的资料再加核实。经过进一步核实资料后,3月4日,即“大小高低”一文发表后16天,《人民日报》以“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为标题,一字不改地转载了王鞠侯写的“大小高低”一文中的一大段,前面还加了“编者按”。现将“编者按”收录如下: 耸立在我国西南边疆上的喜马拉雅山主峰,过去曾被称为“额非尔士峰”,这是错误的名称。它应该叫做“珠穆朗玛峰”。本报一月九日“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图片说明中错误地沿用了“额非尔士”的名称,应予更正。本年二月十六日出版的《开明少年》杂志第六十六期上,发表了鞠侯先生的“大小高低”一文,其中有一段是说明这个问题的,现摘录转载在这里,请大家注意。 …… 1952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正式的政府通报: 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五月八日发出通报。通报说明:“额非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应正名为“冈底斯山”。通报全文如下: 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原名“珠穆朗玛峰”。远在公元一七一七年(即清康熙五十六年),清朝理藩院主事胜住会同喇嘛绘制西藏地图时,即根据当地藏族的习惯称呼开始用这个名称。“珠穆朗玛”是藏族“圣母之水”的意思。但自一八五二年印度测量局测得此峰高度后,西人便从一八五八年起,将印度测量局局长额非尔士(英国人)的名字作为此峰的名字。我国编撰地志舆图的人也盲目地采用了这个名称。用帝国主义殖民官吏的名字来称呼我国的最高山峰实在是很大的一个错误。 …… (四天之后,即五月三十一日,《人民日报》刊出更正:“圣母之水”应为“圣母”。) 图7-3-2,数据库屏幕截图:人民日报,1952年5月27日第三版,http://data.people.com.cn 王鞠侯先生因肺癌于1951年5月26日去世[66],没有看到中国官方的正名告示,十分遗憾。 除了他,其他学者也为珠穆朗玛峰正名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教授林超于1954年以油印报告的形式进行了内部交流[67],详细考证了“珠穆朗玛”一名的来历;于1958年正式发表论文“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名称”[68]。 遗憾的是,1952年中国内政部和出版总署的正名通告,只规范了国内对珠穆朗玛峰的称呼,但没有给出标准的外文名称[69],无法指导外国人正确称呼珠穆朗玛峰。因此,外国人仍然把珠穆朗玛峰称为Everest。 2002年11月18日,在中国内政部和出版总署为珠穆朗玛峰正名的通告发布五十年之后,新华社发表文章“西方人对世界最高峰的命名是一个惊人的历史错误”[70],指出西方人把珠穆朗玛峰称为Everest是错误的。但是仍然没有给出“珠穆朗玛”的标准英文名。 2002年11月20日,英文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No Longer Everest but Mount Qomolangma [71](别再叫它Everest,要叫“珠穆朗玛峰”)。文章内容似乎与前文相同,但没有标注作者姓名。该文使用Qomolangma作为“珠穆朗玛”的英文名,应该可以看作这是中国官方的选择。该文有一定的影响,维基百科在Mount Everest条目的Naming(命名)部分引用了该文[72]。 但是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离开正名的目标还非常遥远。 在报道2008年5月8日奥运火炬登顶珠穆朗玛峰时,绝大多数外国新闻媒介都只使用了Everest。例如:BBC(英国广播公司)[73],Fox News(福克斯新闻频道)[74],CBS New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75],CNN(有线电视新闻网)[76],USA Today(今日美国)[77],The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78],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79],Le Figaro(法国费加罗报)[80],Die Welt(德国世界报)[81],Focus(德国焦点杂志)[82],CBC(加拿大广播公司)[83],РИА НОВОСТИ(俄罗斯新闻网)[84],The Times of India(印度时报)[85]。 只有极少数新闻机构同时使用了“珠穆朗玛”和“Everest”这两个名字。例如日本的读卖新闻,在标题中使用了“珠穆朗玛”这个名字[86]:“北京五輪の聖火、チョモランマ頂上に”(中国奥运会火炬登顶珠穆朗玛峰);随后在内文中加注“英文名:额非尔士”:“北京五輪の聖火を携えた中国の登山隊は8日午前9時(日本時間10時)過ぎ、世界最高峰チョモランマ(英名エベレスト、8848メートル)の登頂に成功”(中国登山队携北京奥运会圣火于8日上午9点(日本时间10点)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英文名:额非尔士,海拔8848米))。 俄语新闻网站www.novoteka.ru在内文中使用“珠穆朗玛”然后加注“额非尔士”:“Так высоко Олимпийский огонь не горел еще никогда - впервые в истории его подняли на Джомолунгму (Эверест).”[87](奥运火炬从来没在这么高的地方燃烧过——历史上第一次,它被带到珠穆朗玛峰(额非尔士山)顶上。) 专门报道珠穆朗玛峰新闻的www.everestnews.com 网站在新闻的内文中也使用了正确的名称:The Beijing Olympic flame reached the top of Mt. Qomolangma at 9:18 am Beijing time Thursday. [88](北京时间上午9点18分,北京奥运会火炬到达珠穆朗玛峰顶。) 2011年8月7日,笔者在谷歌里检索珠穆朗玛峰的各种英文名称,得到的结果数量如下: Everest: 62,100,000个 Qomolangma: 329,000个 Chomolangma: 22,100个 Zhumulangma: 12,900个 Jolmo lungma: 3,650个 Zhumulama: 101个 Zolmo Lungma: 8个 这个检索结果不仅在数量上令人极不满意,也反映出一个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珠穆朗玛”本身还没有统一的英文译名。 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在国内外为珠穆朗玛峰正名,首先应该为“珠穆朗玛”确定一个正式的英文名称,然后由中央有关部门,例如国务院,发布通告,要求使用新译名。因为地名涉及国家主权和尊严,和龙的正名不同,所以此事可以也应该由官方出面。当然,民间应该积极推动和支持官方的行动。 现在有些汉英词典,输入“珠穆朗玛峰”,结果是Everest [89]。因此,珠峰新的英语译名确定后首先应该全面进入中国出版的汉英和英汉字典,先让中国人知道珠穆朗玛峰正确的英语名字。如果字典的版面空间允许(例如网上辞典),可以简要介绍珠穆朗玛峰名称之争,以及中国内务部和出版总署的正名通告。 中国官方新闻机构在对外报道中必须使用珠峰的新译名,并在后面括号加注it is a mistake to call it Everest(把珠峰称为Everest是错误的),既能使读者明白新译名就是指珠峰,也能表示出中国方面的态度,引起外国读者关注此事。中国媒介现在往往是把Qomolangma和Everest并列使用,例如新华社对北京奥运会火炬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报道:The successful Olympics torch relay to Mount Qomolangma (Everest) showcased high 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2008 Beijing Games [90]。 把Everest 作为Qomolangma 的注释,固然便于外国人理解,但没有表达出中国人和中国官方的立场,反而是认可它的地位。一些地方Qomolangma和Everest存在于同一块指路牌上(图7-3-3),既有可能误导游客,也不利于体现中国的官方立场。 应该规定中国官方新闻机构不能只使用Everest,例如新华网发布的新闻:Tourists stranded at airport near Mt. Everest in Nepal [91](旅行者被困于尼泊尔额非尔士山附近的机场)。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用Qomolangma为Everest作注,例如:More than 1500 tourists stranded at Lukla, only airport for Mt. Everest (also called Qomolangma) region in Solukhumbu district [92](一千五百多名游客被困于卢克拉机场,这是索鲁孔布地区额非尔士山(又称珠穆朗玛山)区域唯一的机场)。但以后应该交换位置,最终只写Qomolangma。 中国有些企业以“珠穆朗玛”为名或商标,或作为产品名称,对应的英文名却使用了Everest,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根据1952年中国内政部和出版总署的通告,或未来的新规定,要求其更改英文名。新注册企业则不得使用Everest作为“珠穆朗玛”的英文译名。 对于在国内发行的出版物(书刊、网站、软件、电子游戏、歌曲、戏剧等)中错误翻译“珠穆朗玛”的现象,例如网页“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Mt Everest”(西藏旅游攻略网)[93],游戏“珠穆朗玛峰探险”(Everest: Hidden Expedition)[94],歌曲“Mt. Everest 珠穆朗玛峰”[95],有关部门应该依法令其整改。 民众可以以个人身份或民间团体的身份,向使用Everest称呼珠穆朗玛峰的机构和新闻媒体的负责人、记者和作家等写信,指出其错误,介绍有关情况和知识;如果屡教不改,可以写信抗议。 也可以在把珠穆朗玛峰称为Everest的新闻和文章下方留言(comment),发表批评意见,对作者和编辑施加压力,促使其改正,同时向其读者传播有关知识。 实际上,大多数使用Everest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一旦知道,往往会主动使用正确的译名。Everest Linux在从6.0升级为7.0时,主动改名为Qomo Linux,就是一例。[96] 2,“象棋”被正式译为Xiangqi。应该避免“英语特殊化” 2009年2月23日,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文,要求把“象棋”译为Xiangqi。文件全文[97]如下: 体竞字 [2009] 31号 关于同意将“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的批复 棋牌运动管理中心: 《关于重新公布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通知》(体竞字[2006]123 号)中,“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 78 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现同意将“中国象棋”项目名称更改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 此复。 国家体育总局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三日 国家体育总局这个文件标志着:从此,中国的国粹——象棋——在世界上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Xiangqi!再也不需要叫“中国的国际象棋”(Chinese Chess)这个古怪滑稽的名字了!2013年9月,第十六届亚洲象棋个人锦标赛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这次比赛的外文海报上把象棋译成了Xiangqi(图7-3-4)。 实际上,中国的象棋早就该译为Xiangqi了,日本将棋的英语名就是Shogi,而不是Japanese Chess。中国的象棋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和国际象棋(chess)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国际象棋,因此应该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名字。 当然,外文字典里没有Xiangqi这个词,外国人一开始会看不懂。中国方面可以通过撰写外文注释和加入辞典等方法介绍该词的含义。从语言的经济性来说,Xiangqi只有七个字母、两个音节,而Chinese Chess有十二个字母、五个音节,新名字比旧名字简洁。在含义相同的情况下,简洁的说法会自动地战胜复杂的说法,取代后者。 为了避免出现“英语特殊化”现象,中国官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Xiangqi是‘象棋’的罗马字母拼写法”,而不要明确说它是“英文译名”。另一方面,在Xiangqi进入各国语言时,为了便于该国语言的使用者,可以也应该根据各国语言的拼写习惯,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因为X和Q在英语里的发音和在拼音字母里不同,Xiangqi在英语里的发音不是“象棋”,因此,实际的英文译名可以是Shiangchi,这个拼写的发音才接近“象棋”在中文里的发音。 也就是说:是借用现有外文词汇chess勉强进行意译,还是按照“象棋”的中文发音音译成外语,主动权理应在我方(中国),但各国语言具体如何把此发音拼写出来,可根据各种语言的具体情况确定。例如,韩国首都“首尔”的外文译文在英语中是Seoul,在捷克语中是Soul,在葡萄牙语中是Seul,在拉脱维亚语中是Seula,在立陶宛语中是Seulas,在西班牙语中是Seúl,在匈牙利语中拼写为Sz?ul,等等[98] 。 龙等其它中国特有事物名称的翻译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则。 中国的象棋在译为Xiangqi之后,chess可以汉译为“欧式象棋”。Chess并非世界各国统一的一种游戏,因此不能称呼为“国际象棋”。 象棋正名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围棋”的英文应该怎么说?中国围棋协会和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的期刊“围棋天地”的英文刊名是The World of Weiqi(图7-3-5)。说明中国官方已经把“围棋”译为Weiqi了。 但国际上把围棋称为Go(来自日语“碁”(棋子)一字的发音)。在维基百科中检索Weiqi,却被引导到Go。几十年来,日本在向全世界推广围棋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是Go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Go作为英文中的常用词,会有歧义,这是对Weiqi有利的一个因素。但Weiqi要在西方人心中占据主要位置,还需要中国人的很多努力。 另一方面,围棋正名不仅仅是把“围棋”一词音译为Weiqi这么简单,围棋中有很多术语,在围棋世界化的过程中,如何翻译这些术语,促进围棋的国际化,并体现围棋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需要展开全面深入研究的问题。[9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精通外文的华人和外国爱好者的力量。象棋已经有了外文术语辞典(图7-3-6),相信围棋等其它中国文化项目也会这样。 3,北京京剧院和国家京剧院提议将“京剧”译为Jingju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京剧应该译为Jingju [100][101],而不应该译为Peking Opera。数年后京剧界形成共识并开始行动。2011年6月9日,北京日报报道[102]: 昨天,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透露,国家京剧院与北京京剧院将联合发出一项倡议,呼吁全国各京剧院为京剧正名,将剧院名称中对京剧的英文译法从“Peking Opera”更改为“Jingju”。……。对于这种更改,李恩杰解释,原先的翻译直译过来就是“北京歌剧”,对于外国朋友而言很容易将其等同于西方的歌剧。他认为“Peking Opera”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那时中国的文化影响力还不被认可,所以借助歌剧的名称来让世界认识中国京剧,“但这种认识是不对位的!”他说,京剧和歌剧,一个亦歌亦舞,一个则以歌为主,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艺术特征都完全不同,这种翻译不能准确传递京剧的艺术特征。李恩杰也明白要想推广“Jingju”这个叫法需要很长的过渡时间,所以北京京剧院将在前期的对外宣传资料中使用带注解的版本,“Jingju (Beijing Opera) Theater Company of Beijing”。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演员孙萍经常在国外演出京剧,许多外国朋友在看完京剧表演后,都认为“Beijing Opera”叫法有些生硬和不准确。她如今经常在许多场合推广“Jingju”这个叫法。前段时间在法国演出时,她就对外国朋友介绍说:“我是你们知道的‘Peking Opera’演员,但实际上它应该被称为‘Jingju’。”听到两大剧院准备为京剧正名的举动时,孙萍非常高兴。谈到正名的必要性时,孙萍特别提到了日本歌舞伎。日本歌舞伎的日文发音是“Ka-bu-ki”,英文是“Kabuki”,而不是叫“东京歌剧”(Tokyo Opera)。“这样提到‘Kabuki’时,外国人就知道,这是日本文化。”孙萍说。 6月16日,上海新闻晨报报道[103]: ……,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总裁、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告诉记者,其实上京几年前就有此想法,“京剧本身就是中国独特的国剧,老外却因为这个译法错把它当成‘中国的歌剧’,很容易产生误读。”他告诉记者,为了消除这个误会,当时上京还特别在法国办了中国文化讲座,专门和老外解释,京剧既不是话剧,也不是歌剧,而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孙重亮告诉记者,为了摆脱这一困扰,上京在参加去年黑龙江举办的全国京剧重点院团展时就提出,能否把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业界高峰论坛作为一个契机,号召业界达成一个“上海共识”:“现在业内普遍认可的译法是Jingju,现在既然北京京剧院已经提出来了,我们也表示赞同。事实上,这个更名的工作,我们很久以前就找过专家论证,也在逐步实施中。”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以全拼的方式定名戏曲译名的,并不只京剧一家,越剧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越剧最早的英文译法是 Shaoxing Opera(越剧也俗称绍兴戏),到老外观众眼里,成了‘绍兴歌剧’,也曾遇到和京剧一样的误读,”上海越剧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五年前赵志刚的《家》出访,就曾为了避免误读而特地改为“Yue Opera”,但这样的译法还是有问题。现在,越剧的英译也慢慢改成“Yueju”。 笔者认为,在启用京剧新译名的同时,还应该抓紧做好为Jingju一词撰写外文注释的工作,可以撰写不同长度的注释,以供不同场合使用。即使Jingju及外文注释不能立即被辞书收入,也应该在因特网上发布,并保证能够被搜索引擎检索到。这样,看不懂这个新词的外国人能够在网上找到注释,进而理解这个词。除了文字注释,还应该配置必要的图片和视频文件,以方便外国人理解和学习。 但是不少人不赞成改译“京剧”。在前述北京日报的报道中,记者写道: 北京外国语大学一位教授认为,这种更改没有必要。他说,“约定俗成”是语言使用的一条重要原则,而“Peking Opera”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已经被国外所接受。虽然饺子的拼音jiaozi已被国外认可,但每一个词都要按具体形态来收录,不能一概而论,京剧改名还应慎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也认为,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推广,在国外“Peking Opera”已经特指京剧,不会被理解成西方那种歌剧。“中国文化向外推广,需要将民族文化资源和符号转化成可以放在公共平台上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符号,过分强调个性,反而不容易推广。”向勇说,另外,“Jingju”的读音在英语中也没有,更改后可能很多外国朋友都念不出来。 文化部非遗司一位负责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有点不解,他认为这个名称没必要也不应该轻易改。“去年10月京剧申遗就是用的‘Peking Opera’这个英译,京剧界应该在如何保护这门艺术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在一个叫法上纠缠。” 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位教授的观点太奇怪,为什么“约定俗成”的名字就不能改变?就必须一成不变?Science原来“约定俗成”译为“格致”(图7-3-8),后来不是变成“科学”了吗?饺子可以译为jiaozi,为什么京剧译为Jingju却要“慎重”?京剧的“具体形态”哪一点不合适进行音译了?Jingju和Kabuki在“具体形态”上有什么差异?日本的歌舞伎可以音译,为什么中国的京剧不能音译?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副院长认为“Peking Opera不会被理解成西方那种歌剧”,这是由己推人的想当然。京剧演员孙萍的亲身经历才是来自实践的。向院长担心“过分强调个性,反而不容易推广”,也多虑了。Kung fu不就推广得很好吗?比最初叫Martial Art时的推广效果好多了。外国人不会读Jingju?就学习嘛。一个中国学生能够背几千个英文单词,外国人连一个外来语还学不会? 图7-3-8,报纸:格致新报,Revue Scientifique, Scientific Review。 1898年3月13日。 中国文化的正名工作应该是文化部冲在最前面,但文化部的官员反而对京剧正名工作“不解”。实际上,只有名正,才能言顺、行畅。把京剧的“叫法”搞好了,才能体现出它的独特性,不被西方人认为它只是西洋歌剧的一个分支或变种,或是西洋歌剧的“山寨版”,因而更容易“申遗”成功,更好地保护这门艺术。正如网友“人生花开”所说:“Judo(柔道)如果叫Janpanese Wrestling(日本式摔跤),不过就是摔跤的地区变种,根本进不了奥运会。”[104] 张庆路[105]在“‘京剧’应该译为Peking Opera,不宜改译为Jingju”[106]一文中提出两个理由。理由1,Opera在英文词典里的解释“译成中文就是:在戏剧表演中配有音乐的一种戏剧演出形式。由此可见,京剧完全符合opera的构成要素,它和我们常识中的西洋歌剧一样,是opera的一种。” 这个理由没有说服力。在北京这块地面上,“在戏剧表演中配有音乐的一种戏剧演出形式”何止京剧一种?话剧配音乐,连小品和有戏剧情节的芭蕾舞剧都是配音乐的。Jingju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专用符号,专门指称京剧,一对一,清清楚楚。 理由2,“差不多早在一百年以前京剧就巳经被译为Peking Opera了,中国人与外国人对此都无异议,解放前是这样译的,解放后还是这样译,文革前这样译,文革后还是这样译,外国人一看到Peking Opera就知道是中国的京剧。”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赵启正提出重新翻译,是因为他陪外国人看京剧时,外国人说这不是Opera;京剧演员孙萍支持重译,是因为她的外国观众说这不是Opera;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决定重译,是因为他听见外国观众说这不是Opera。张老师是怎么知道“外国人一看到Peking Opera就知道是中国的京剧”的?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小学英语课上学了这个词组,知道它对应“京剧”,但这并不等于外国人也知道。 李新烽[107]在“京剧何必来正‘洋名’?”[108]一文中说:“传统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以此来衡量‘京剧’的现有‘洋名’——‘Peking Opera / Beijing Opera’,窃以为首先做到了‘信’——‘忠实’而基本达意。原因有二:一是它表明京剧是一种剧目,二是它强调京剧是‘北京’的,即京剧是‘北京的一种戏’。对外国人而言,第一次接触京剧,从字面上能够这样理解,足矣!” 问题在于:虽然Peking Opera能使外国人从字面上迅速了解“Peking Opera是北京的一种戏”,但也会使外国人误解Peking Opera为北京的西洋歌剧。一利一弊。李先生认为有此一利“足矣”,但京剧界认为此一弊不可容忍,于是改译的理由也就“足矣”。 李新烽还说:“如果把京剧正名为汉语拼音,对外国人而言,就成为一个全新的外语单词,即使他们能从‘Jingju’望文生义联想到‘北京’,怎么也不会把‘ju’与‘戏’等同起来。这不但使本已知道‘Peking Opera / Beijing Opera’者无所适从,更需要对所有外国人普及‘Jingju’这一新词之含意。” 对新词进行注释,帮助外国人学习,是理所当然的。让外国人学一个“全新的”母语单词,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会把ju和‘剧’等同起来”?那我们中国人是怎么把“迪斯科”和“跳舞”等同起来的?听一句介绍或看一眼别人跳迪斯科就可以了,有什么复杂的?“本已知道‘Peking Opera / Beijing Opera’者”有什么好“无所适从”的?看一眼辞典、把Jingju和Beijing Opera“等同”起来,不就可以了?他们还会为可以少说三个音节、少写五个字母而高兴呢。 李新烽说:“且不言外国人能否从京剧的译名中读懂京剧的内涵,恐怕国人仅从‘京剧’二字中能读懂其真正内涵者,也是非常有限。如果像有人提出的‘振兴京剧,当从正名开始’,那么京剧振兴的任务就太简单了。” 人家说的是“振兴京剧,从正名开始”,又不是说整个“振兴京剧”行动仅仅是“正名”这一个动作。正名只是振兴京剧的第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后面还需要很多持久而艰巨的努力,例如为Jingju一词写外文注释,录制配有外文字幕的京剧教学视频,在中外青少年中培养京剧爱好者等等。 李先生说:“对外宣传和文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仅停留在对个别译名的更正上,真正需要更‘洋名’者又何止一个‘京剧’?” 的确如此。中国对外宣传工作历来不重视“名”的问题,积压了大量有问题的译名,需要一一纠正。但是,需要更正的“洋名”多,就不应该为京剧更名?这是什么逻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从“个别译名”开始逐一更正,而且也没有人主张“仅停留在对个别译名的更正上”。 李新烽说:“让外国人真正了解和认识一个真实而富有活力的中国,我们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能仅仅停留在几个译名的正名上,果真如此,我们能忙得过来吗?” 不改正错误的译名,怎么可能让外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人们建议改正京剧的译名,又没说因此就不必做其它推广工作了,这怎么是“仅仅停留在几个译名的正名上”?不改正错误的译名,逢人就解释一番“北京歌剧”不是“歌剧”、“河南歌剧”也不是“歌剧”,……,那才是真的忙不过来呢! 2006年,邵一峿[109]在“摘掉英译强加的‘洋帽子’”一文中说:“‘Beijing opera’(‘北京歌剧’)倘若只是作为一种比喻、一种戏说,倒也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就十分附会牵强,不科学,也不准确。按照这种翻译逻辑,我们未尝不可将opera的中文译作‘意大利京剧’或‘西洋京剧’。但如果真的这样翻译的话,恐怕一定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问题在于长久以来,人们却心安理得、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英译强加于京剧头上的这顶‘洋帽子’!究其原由,其中未必没有‘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未必没有缺乏自信、‘挟洋自重’的心理在作祟。”[110] 这一批评真是一针见血! 中国人全民学外语,一学几十年,但西方的科学技术没有学到多少,西方的文明礼貌也没有学到多少,却学出了一大批“英语纯洁性的坚定捍卫者”,对他们来说,不是外国词典上原有的词汇,就是洪水猛兽。实际上,一种外语就是用这种语言的最小单元(字母或文字)组成的符号系统。为了简洁清晰的传播信息,可以不断创造新词,只要配上必要的注释(包括图片、视频、实物等辅助材料),使外国人能够了解新词的含义就可以了。 网友狂鼠在百度贴吧中说:“我觉得翻译上真的该和日本学习,日本就是由于以日语音译特定文化词汇,才导致了文化输出的原汁原味,比如忍者、武士、樱花、漫画、歌舞伎等,中国京剧翻译为‘北京歌剧’非常的糟糕,一看就是别人文化的附庸,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的体现。”[111] 除了“京剧”须重新翻译,其它剧种的名称也应该重译。邵一峿在“摘掉英译强加的‘洋帽子’”一文中说:“一些地方剧种也都被英译戴上opera的洋帽子,如Shaoxing opera(越剧)、Guangdong opera(粤剧)、Hubei opera(汉剧)、Shanxi opera(晋剧)、Sichuan opera(川剧)、Chu opera(楚剧)、Shaanxi opera(秦腔)、Kunqu opera(昆曲)等等。如此众多的opera,难免会让西方人产生混淆,摸不着头脑,显然是不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戏曲独有的文化特色的。因此,应该摘掉英译强加给京剧以及众多中国地方戏曲头上的‘洋帽子’,抛弃这种生造的、似是而非的译名。” 外国人实际上很喜欢音译外来事物名称,笔者遍寻不着中国人把京剧译为Jingju的痕迹时,却发现远在万里之外的意大利裔瑞士人早就这样翻译了(图7-3-11)。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谢正观提出相声不应该再译为Crosstalk,而应该译为Xiangsheng。[112] 笔者检索发现:英文crosstalk的含义很多,例如在电子学和通信学专业中,其含义是“串音干扰”[113](图7-3-11)。由于cross有“十字架”的含义,因此crosstalk也涉及宗教内容(图7-3-12)。显然,把博大精深、诙谐幽默的相声译为Crosstalk的确是不妥的。 图7-3-13,标志: Radically Christian CrossTalk Podcast (虔诚基督教徒对话播客)。 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7-3-12,PPT页面: Types of Crosstalk(串音干扰的类型)。 作者和制作时间不详。 2011年,有人在维基百科中为“相声”一词建立了独立词条Xiangsheng [114],虽然以crosstalk作为它的注释,但是毕竟迈出了直接音译的第一步,外国人遇到xiangsheng这个词的时候,也有地方可以了解它的含义了。 7-4,为中国其它特有事物“正洋名”:任重道远 1,“凤”应该译为Voong 在中国文化中,凤是美丽吉祥的。“凤”现在被译为phoenix。但是西方人的phoenix(菲尼克斯鸟)和中国的凤在外形和内涵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外形很朴素,很接近鹰(图7-4-1),身世很悲惨:每五百年浴火自焚然后重生一次。 图7-4-2是一幅英国画家创作的时政漫画,攻击美国总统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图中林肯被描绘为菲尼克斯鸟,他正身处火堆之中,火堆里燃烧的木柴上的文字分别是Commerce(商业)、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美国宪法)、Free Press(言论出版自由)、Credit(信任)、Habeas Corpus(人身保护权)以及State Rights(州权)。漫画作者借用“菲尼克斯鸟在火中死去,又从灰烬中重生”的典故,批评林肯为了挽救美国,使之能够重生(当时英国人支持美国南方奴隶主,反对林肯发动的统一美国的战争),不惜牺牲美国宪法和言论自由等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115] 图7-4-1,绘画:Phoenix(菲尼克斯鸟)。 作者:F.J. Bertuch,创作时间不详。 图7-4-2,漫画:The Federal Phoenix(联邦的菲尼克斯鸟)。 作者:Sir John Tenniel,1864年12月3日。 图7-4-3,漫画:A Phoenix!(一只菲尼克斯鸟!)。 作者:Shepard,1939年4月19日。 图7-4-4,漫画:Phoenix(菲尼克斯鸟)。 作者:Bill Day,1990年3月20日。 1939年3月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和平面临严重威胁,苏联和英国呼吁联合应对德国的侵略。4月17日,苏联向英国和法国建议缔结英法苏互助条约。图7-4-3应该是在描写这件事情,熊熊燃烧的火堆上写着Collective Security(集体安全),从中诞生出一只菲尼克斯鸟,它的身上写着Mutual Aid(相互协助)。左右翅膀上分别写着Western Democracies(西方民主国家)和Eastern Europe(东欧国家)。意思是正因为欧洲国家的集体安全受到了损害,才催生了西方民主国家和共产主义的苏联的相互协助。图左两个人很可能是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英国首相张伯伦。 图7-4-4作于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举行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民主选举之后的第三天。在这次选举中,主张与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直接统一的政党联盟获得胜利。图中象征德国的菲尼克斯鸟胸前写着“德国统一”,从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的烈焰和灰烬中飞出。德国从二战浩劫到和平统一,历经艰辛,而且菲尼克斯鸟的外形和鹰很相似,鹰又是德国的象征,因此漫画作者用菲尼克斯鸟从火中重生的典故来象征两德即将统一这个历史时刻。 图7-4-5的作者是津巴布韦画家,因很多津巴布韦人在南非排外骚乱中被杀死而作此画。图中熊熊燃烧的木板上写着Apartheid(种族隔离制度)、Reserved for White(白人居住地)、White Only(只许白人进入)、No Blacks Allowed(禁止黑人进入),这些标牌被烧毁,象征着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被推翻了。按理说从此南非人民应该开始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从火堆中飞出了一只菲尼克斯鸟,它的胸前写着Xenophobia(恐外症),火堆和菲尼克斯鸟周围是高举棒槌、大刀和斧头的骚乱人群。该漫画想表现的是:南非推翻种族隔离制度之后,却爆发了排外浪潮,出现了“非洲人对非洲人的暴力行为”(African on African violence [116]),引发了新的悲剧。 图7-4-6作于美国911恐怖事件十周年之际,图中美国国徽上的鹰正在从世贸中心余烟袅袅的废墟上展翅飞起。作者显然在用美国鹰代替菲尼克斯鸟。两者外形本来就很相似,为这一创作构思提供了方便。怕读者不把这只美国鹰和菲尼克斯鸟联系在一起,作者还专门在漫画下方写了文字The Phoenix作为漫画的标题。作者想表现的是:美国人应该从这次灾难中奋起,恢复自信(recapture our 'can do' attitude [117])。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克莱斯勒汽车公司2009年破产重组,在2011年第一次实现了扭亏为盈,2012年盈利高达十七亿美元。图7-4-7把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重生比喻为菲尼克斯鸟死后复生的悲壮过程。图中Vroom是机动车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发出的呜呜叫声。 图7-4-8中的菲尼克斯鸟代表加拿大的“菲尼克斯支付系统”(Phoenix Pay),它在发放加拿大联邦政府雇员工资时系统崩溃。图中菲尼克斯鸟全身被灰烬埋没,只有爪子露在外面。它在灰烬深处发出绝望的呼救:“救护兵!”(Medic!)。 图7-4-7,漫画:Chrysler Phoenix (克莱斯勒牌菲尼克斯鸟)。 作者:Payne,2012年8月1日。 图7-4-8,漫画:Phoenix Pay(菲尼克斯支付系统)。 作者:LaMontagne,2016年11月22日。 通过菲尼克斯鸟在时政绘画中所象征的事物,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在外国人语境中的真实含义。在中国文化中,龙凤并用表示喜庆之事。但从本书收集的时政绘画中可以看出,恶魔杜拉根(dragon)和悲剧角色菲尼克斯鸟(phoenix)在一起绝对不会有开心的事情。 中国人结婚时,如果来了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客人,新人千万别指着龙凤呈祥图案告诉他们:“这是dragon,代表新郎我;那是phoenix,代表新娘她。”否则外国人一定会非常惊恐,也会为新娘惋惜:好好的美女为什么要嫁给魔鬼、自己还定期浴火自焚一次呢? 他们还会想:dragon(杜拉根)喜欢喷火攻击,phoenix(菲尼克斯鸟)定期自焚,“龙凤呈祥”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丈夫会烧死妻子? 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霍克斯)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俗称“霍版”)把“凤”译成simurgh。Simurgh(西牟鸟)是波斯古代传说中吉祥的神鸟(a benevolent, mythical flying creature [118]),有着美丽的羽毛和飘逸的长尾(图7-4-9)。 西牟鸟在外形和内涵上和中国的凤凰很相近,霍克斯用它来翻译“凤”的确比phoenix合适。不过西牟鸟的文化背景是波斯文化,外国读者在读中国的《红楼梦》时突然遇见一只来自波斯的神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感到不伦不类。 如果我们不能想象外国人的感觉,可以想象一下我们自己在读《水浒》时读到“孙二娘做人肉汉堡”、读《三国演义》时读到“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在城楼上弹钢琴”的感觉,或在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读到他们二人“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时的感觉。 另一方面,波斯人能够在英语里面为他们的神鸟创造一个专用词汇simurgh,而不是译成Persian phoenix(波斯的菲尼克斯鸟),为什么中国人不能为自己的神鸟创造一个新词呢?为什么要勉强使用phoenix一词呢? 排版排这里时,我突然想到:很多中国人会不会是把任何外国事物的名称都视为“外语”的呢?尤其是在用罗马字母、特别是用英文字母拼写出来之后?于是他们认为:把“凤凰”译为phoenix或simurgh都可以,都是译成了外语,但就是不能译为“feng huang”!因为这就是拼音字母嘛!这哪叫“翻译”?这种翻译小学生都会做,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但实际上翻译还涉及文化与情感。“凤凰”所携带的文化基因是phoenix和simurgh都不具备的,因此不能这样互译。 显然,我们应该为“凤”创造一个专有译名。实际上“凤”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词。早在六十多年前,上海龙凤牌香烟的名称被翻译为英文时,译者就已经把“龙”和“凤”分别译为Loong和Voong了。[119] Voong的发音和“凤”很接近,在形式上也和Loong很相近,体现了“龙凤呈祥,形影不离”的趣味。有学者指出英文也可能是象形文字[120],而Voong的首字母V很像凤凰在展翅高飞,因此,Voong真是一个绝妙的译法。 Voong在英语中现在的含义之一是人的姓氏[121],但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氏,在美国“百家姓”里排行第七万多位(A surname (very rare: popularity rank in the U.S.: #76442) [122])。 Voong还指很有趣的人,收集了很多最新俚语的Urban Dictionary里的解释和例句[123]是: voong is a word for the cool kids that have cool friends etc. (voong这个词用于描述很酷的孩子,这些孩子又有很酷的朋友等等。) Voongs are gennerally [124] VERY nice people and very funny people and some of the greatest people to be with. (Voong通常是指非常友好、非常有趣的人,以及很值得与他们相处的人。) ray: "OMG, she looks like she could be a voong" (雷:“天呐,她看上去可能是一个很酷的人”) bob: "wow, she must be AMAZING" (鲍勃:“哇,她一定很有趣”) ray: "yeaah likes make friends with that voong, this could be the start of something beautiful!" (雷:“我想和这个酷妞交个朋友,这可能成为一个美妙的开端!”) 爱词霸在线词典已经收入voong一词,解释为:“凤;中国凤;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也是王后、皇后等的象征。”[125] 有了Voong这个词汇,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工作。之后还需要为它撰写外文注释,把“凤”的含义和喻意赋予这个专用词汇,并配上必要的图片材料(类似图7-4-10这样的);有条件时,可以配以视频,使外国人知道什么是Voong,Loong和Voong在一起为什么会呈祥,龙飞凤舞、凤翥龙翔到底美在什么地方。以后中国文学外译时直接使用这两个词汇,外国人就不会产生歧义了。 即使外国人预先不知道什么是Voong,也可以在使用这个词汇的地方做简要的说明(短注释),或配上图片。中国自己出版的外语辞典尤其是对外宣传网站,更应该尽早收入和使用这个词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和其它多媒体辅助材料,以便外国人检索。 不用担心外国人学不会这个新词或学起来很费力。本书读者即使原来不知道什么是西牟鸟(simurgh),但看了前文中的简单解释和图片,立即就知道它是什么了,因此外国人也能迅速认识Voong的。 2,“故宫”和“长城”要不要重新翻译? 邵一峿在前述“摘掉英译强加的‘洋帽子’”一文中说:“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英文译作‘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如果我们把英译再翻回中文,就变成‘谦卑的行政地方官员的花园’。……,这里的所谓“拙”,是归田者的自谦;所谓‘政’,指的是‘浇水卖菜’一类赋闲后的田园生活,传达和强调的是‘退休’后的闲适,将其译作什么‘Humble Administrator(谦卑的行政官员)’,就与原意相去甚远。这种翻译,不要说外国人难以理解,中国人也看不懂!……。现在看来,对汉语中这类专有名词的翻译,比较可行的还是采用汉语拼音标明原文读音的办法。如“拙政园”可译作Zhuozheng Garden,……等等。即使有些专有名词意译也许并不十分困难,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紫禁城’等,但由于其内蕴涵着极为丰富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也以音译为宜。如‘故宫’译作Gugong(或Gugong Palace),‘颐和园’译作Yiheyuan Garden,‘长城’译作Changcheng等等。” 邵先生关于“拙政园”和“故宫”等应该音译的建议是值得考虑的。在用三言两语不能准确意译时,就可以考虑音译。因为用一大串词汇去描述一个概念,使用时非常不方便。音译的本质就是用一个简洁的符号去代表这一长串解释,讲话和书写时只用这个简单的符号,而符号的具体含义(包括其背后的故事、传说、内涵等等)统统写在词汇的解释里,让外国人通过检索获悉其含义,通过学习将其含义记忆在大脑里。 但“长城”已经有了简洁而又没有贬义的意译,是否还需要改为音译,值得推敲。Great Wall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专用词组,专指中国的长城,西方人已经非常熟悉(图7-4-11),笔者认为没有必要改为音译。我们在改进中国对外翻译工作时应该理性客观,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虽然音译能够很好地凸显民族或国家特色,但专用的意译经过时间的积淀也能够传达特定的专属信息。例如White House并非只有音译为“外特豪寺”才具有美国特色。“白宫”虽然是意译,但它专属美国总统的官邸White House,中国人都能把它和美国联系起来。如果中国人造了一座白色的宫殿状建筑,命名为“白宫”,听到这个名称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白宫,并认为这个中国人是在模仿它。 另一方面,根据本书第九章阐述的翻译经济学原理(第557页),在几种不同的译法中,人们最终会选择最简洁的译法。如果音译比意译复杂,人们最后还是会选择意译的。即使White House曾经的确被音译为“外特豪斯”,那么它在和“白宫”的竞争中也必然会败下阵来。同理,Chang Cheng的音节数虽然比Great Wall少两个,但要多写一个字母,而且需要了解和记忆其含义,优势不是特别明显。 3,“赤壁”译为Red Cliff还是Chibi? 2008年7月15日,光明日报记报道:“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日前在京呼吁,开展对外交流要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翻译工作,名词术语翻译应坚持以我为主,尽可能保留中华文化独有特色。……。有专家还对目前国际传播中曲解中文或一味附会外文的倾向提出批评。如电影《赤壁》英文名称叫做‘red cliff’(红色的峭壁)。“赤壁”是专有名词,是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应该用汉语拼音音译,将其翻译成red cliff,完全不能传达这一词汇所表达的中华文化内涵,也是对外国人的误导。专家们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不能以牺牲中华文化本来含义为代价,要组织学术力量对中文词汇翻译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编写名词术语统一翻译辞典和汉语拼音音译手册,对名词术语的翻译进行规范引导,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切实把中华文化传播工作做好。”[126] 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地名,如果还没有外国人很熟悉的译法,现在为其创作新译名时,的确可以考虑音译。但是“赤壁”在翻译时要考虑其中的“赤”字是不是有重大的意义,如果有,还是要设法译出来。例如Iceland因其寒冷,于是意译为“冰岛”比音译为“阿姨思兰德”更合适,也更简洁。美国州名New Mexico没有音译为“牛墨西哥”,而是意译加音译:“新墨西哥”,以区别于“墨西哥”(国)。当然存在反例,例如“纽约”(New York)。不过“纽芬兰”不是反例。它的英语不是New Finland,而是Newfoundland(新发现的土地)。New Zealand既有译为“纽西兰”也有译为“新西兰”的。 音译“赤壁”的最大好处是创造独特性。这句话也许是拥有赤壁旅游资源的地方政府最听得进去的话。因为世界上叫Red Cliff的地方很多(图7-4-12)。如果中国的赤壁译为Red Cliff,就沦为众多“红色峭壁”之一了。 4,“白酒”应译为 Baijiu,“黄酒”应译为 Huangjiu 中国人总是把“白酒”翻译为white wine,把“黄酒”翻译成yellow wine,这都是错误的,因为wine一词不是“酒”的泛指。请看韦氏大辞典对wine的解释[127]: wine: 1 a: the alcoholic fermented juice of fresh grapes used as a beverage (用新鲜葡萄制成的含酒精的发酵汁,可作为饮料饮用) b: wine or a substitute used in Christian communion services (基督教徒的圣餐礼上使用的葡萄酒或代用品) 2: the alcoholic usually fermented juice of a plant product (as a fruit) used as a beverage (植物产品(果实)的含酒精的发酵汁,可作为饮料饮用。例:黑莓酒) 3: something that invigorates or intoxicates(使人兴奋或陶醉的东西) 4: a dark red(一种深红色) 从这本最权威的英英辞典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 :wine和中国的白酒和黄酒等,几乎沾不上边,除了第三点:“使人兴奋或陶醉的东西”,但具有这一特征的事物太多了。 我们再来看white wine [128]: white wine: a wine ranging in color from faintly yellow to amber that is produced from the juice alone of dark- or light-colored grapes (颜色在淡黄色和琥珀色之间的一种葡萄酒,是用深色或浅色葡萄的汁单独制成的) 也就是说white wine是我们常见的“白葡萄酒”。White wine的颜色实际上并不white(白),而是淡黄色的(图7-4-13)。因此,把“白酒”译为white wine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西方人听到后脑子里出现的是“白葡萄酒”,他一看颜色就不对;再一喝,味道和预期的也完全不同,还以为买了伪劣商品或假酒! 图7-4-13,搜索结果截图。 中国人喝白酒时是很疯狂的,但洋人却把白葡萄酒当作高层次的饮品,是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地喝的。外国人穿着笔挺的礼服到中国人家里喝white wine,谁知道桌子上居然是烈性的蒸馏烧酒,要光着膀子、称兄道弟地喝。洋人肯定会不知所措、尴尬万份。 即使要坚持意译,中国白酒的“白”字译成英文时也应该译为colorless(无色)。 把“黄酒”翻译成yellow wine也是错误的,因为黄酒不是“黄色的葡萄酒”。而真正的“黄色葡萄酒”是被外国人称为“白色葡萄酒”(white wine)的(玩个文字游戏,让大家解解闷)。 虽然从化学成分的角度看,酒都是含酒精饮料,但各种酒的原料和酿造方法不同,而且酒还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各国各民族的人在红白喜事、歃血结盟、预祝成功、庆祝胜利等重大时刻用的都是酒,而不是随便什么其它可食用液体。 在中国,对敬酒来者不拒的程度、即所谓“酒品”已经被上纲上线到了和“人品”挂钩的程度了。如果谁提议用牛奶或果汁干杯,那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会引发不满和猜疑(图7-4-14)。 图7-4-14,漫画:酒精考验。 黄佶作于2014年3月23日。 即使偶尔因故的确不能饮酒而须用茶水代替,也要说一句“以茶代酒”,以示歉意。 因此,酒携带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也因此,各种不同的酒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名字,不仅表示原料和酿制工艺的差异,同时也能够完整地携带该种酒背后的文化。 我们一听见“伏特加”,想到的不仅是一种酒,同时也会联想到俄罗斯国家、民族、人民及其历史和文化。如果我们把Vodka翻译为“俄罗斯白酒”或“俄罗斯土烧”或“俄罗斯二锅头”,那么“伏特加”三个字所携带的大量信息就遗失了。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Champagne(香槟酒)翻译成“法国甜酒”或“法国酒”、“法兰西酒”、“法酒”、“发酒”、“发财酒”等等,那么“香槟酒”三个字所携带的华贵浪漫气息也全部消失了。 在英语辞典中,日本的清酒、俄罗斯的伏特加和法国的香槟酒等世界各国独特的酒在英语里几乎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专门的词条和注释,并标出了其词源: sake [129](清酒): Etymology: Japanese sake(词源:日语sake) Date: 1682(起源时期:1682年) a Japanese alcoholic beverage of fermented rice often served hot (日本的一种含酒精饮料,用稻谷发酵而成,通常在加热后饮用) vodka [130](伏特加): Etymology: Russian, from voda water; akin to Old English waeter water (词源:俄文,来自俄文中的单词voda(意思为“水”),和古英语中的waeter(水)相似)[131] Date: circa 1803(起源时期:大约1803年) a colorless liquor of neutral spirits distilled from a mash (as of rye or wheat) (一种无色的烈性酒,从黑麦或小麦的糊状物中蒸馏而得) champagne [132](香槟酒): Etymology: French, from Champagne, France(词源:法文,来自法国香槟省) Date: 1664(起源时期:1644年) 1: a white sparkling wine made in the old province of Champagne, France; also: a similar wine made elsewhere (在法国香槟省酿造的一种白色的汽酒,亦指在其它地方生产的同样的酒[133]) 2: a pale orange yellow to light grayish-yellowish brown (从浅橘黄色到浅灰黄棕色的颜色) brandy [134](白兰地) Etymology: short for brandywine, from Dutch brandewijn, from Middle Dutch brantwijn, from brant distilled + wijn wine (词源:brandywine的简略写法,来自荷兰语brandewijn,来自中古荷兰语,来自brant(蒸馏的)加wijn(葡萄酒)) Date: 1657(起源时期:1657年) an alcoholic beverage distilled from wine or fermented fruit juice (从葡萄酒或发酵的果汁中蒸馏出来的一种酒精饮料) whiskey [135](威士忌) Etymology: Irish uisce beatha & Scottish Gaelic uisge beatha, literally, water of life (词源:爱尔兰语uisce beatha和苏格兰盖尔语uisge beatha,字面意思是“生命之水”) Date: 1715(起源时期:1715年) 1 : a liquor distilled from fermented wort (as that obtained from rye, corn, or barley mash) (从发酵的麦芽汁中蒸馏出来的一种烈酒。发酵的麦芽汁类似于从黑麦、谷物或大麦的糊状混合物中得到的产物) 2 : a drink of whiskey(一份威士忌) tequila [136](龙舌兰酒) Etymology: Spanish, from Tequila, town in Jalisco state, Mexico (词源:西班牙语,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特基拉(Tequila)小镇的名字) Date: 1849(起源时期:1849年) a Mexican liquor distilled from the fermented sap of an agave (Agave tequilana) (一种墨西哥烈性酒,用龙舌兰属植物太匮龙舌兰的树汁发酵蒸馏而成) 因此,为了“和国际接轨”,中国特有的白酒和黄酒等,也应该重新翻译,译成Baijiu和Huangjiu。2021年1月1日起,中国海关把白酒译为Chinese Baijiu。但这个Chinese有些多余。 这里顺便说一下,除了把白酒翻译成white wine是错的,白酒的其它一些常用译法也都不妥或是错误的。 white spirit:在英语中意为“石油溶剂油”(图7-4-16左)。图中瓶子上自上而下贴着GHS(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的标志,分别表示“有害物”、“易燃物”、“污染物”(右上)和“致癌物”(右下)。 spirit:有“烈酒”的含义,但伏特加等也是烈酒。因此这种译法并非特指中国白酒,不携带任何文化信息。 Chinese alcohol:单词alcohol的意思是“酒,酒精,含酒精的饮料”。这种译法虽然和“中国”联系在了一起,但没有携带“白酒”这个名称独特的文化延伸含义,只是一个普通的泛指,不仅可以指白酒,也可以指中国出品的其它任何酒或含酒饮料。因此,即使要强调国别,仍然必须写成Chinese Baijiu(类似的例子是Japanese Sake [137])。另一方面,Chinese alcohol的音节数远远多于Baijiu,说和写时不如Baijiu方便。 Chinese spirit:问题同上。此译法的字面含义是“中国精神”,如果想赋予中国白酒言外之意,可以适当使用。 网上关于黄酒的其它一些翻译法也都是错误的。 Chinese wine:外国人看了会以为是中国出产的葡萄酒。 ShaoXing wine:外国人会以为是绍兴出品的葡萄酒。 rice wine:在外国人的概念里,wine是用葡萄或其它果实的汁酿制而成的,因此“稻米葡萄酒”或“稻米果汁酒”会引起理解的混乱。当然,这种译法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不能特指中国的黄酒,例如日本的清酒(Sake)也是用稻米酿制的。 如果还是不敢把白酒和黄酒分别译为baijiu和huangjiu,那我们来看看啤酒的故事。 啤酒进入中国,要取个中国名字,应该如何做?啤酒是黄色的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名“黄酒”,因为啤酒是酒,颜色也是黄的,而且中国早就有黄酒,两者有共同之处,“黄酒”是个现成的名字。 但是,为啤酒取中国名的人没有偷懒,没有把啤酒译为“黄酒”,没有要求中国人扩展或彻底改变对“黄酒”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没有把啤酒译为“外国黄酒”。 据学者考证,“啤酒”来自德语Bier的音译。1903年德国人在青岛建立啤酒厂,当地人起先称这种酒为“Bier酒”,后来称“皮酒”、“脾酒”(人们认为喝这种酒有养肝益脾的功能),最后不知道是谁为啤酒专门创造了一个汉字“啤”,于是Bier最后变成了“啤酒”。[138][139] 从“啤酒”这个译名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外来新事物译名的诞生过程:先是直接使用外文Bier,但一个音节中国人读起来不方便,乍一听也不知道是哪类东西,为了便于中国人理解,在后面加了一个“酒”字,构成词组“Bire酒”,以说明这一事物的基本属性。 但总写外文毕竟不方便,于是找一个发音相近的常用汉字代替外语,写成“皮酒”。 用了一段时间,又觉得这个“皮”字不妥,可能产生误解,也会损害这种酒的形象,于是寻找其它汉字取代“皮”,但可能觉得常用的同音字都不合适(“疲”肯定不合适;“琵”也不合适,这是酒而不是乐器;“枇”虽然是食物,但啤酒是用大麦做的,而不是用枇杷或水果做的;“脾”是人的内脏,因此“脾酒”有点恐怖;……),于是干脆新创一个汉字“啤”,完成整个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值得我们在外译中国酒名和其它中国特有事物的名称时参考。 中文由方块文字组成,“字”是最小单位,相对固定。但是为了翻译Bier,人们专门创造了一个新汉字“啤”。这是这个例子最让我震撼的地方。英语等西洋文字的最小单位是字母,创造一个新字母组合(单词)对这种语言造成的震荡和冲击要小得多,但是我们今天的很多专家学者还不敢去为中国特有事物创造新的外文词汇,甚是可悲。 澳大利亚电影Sisters of War [140](中文译名“战争姐妹”)描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群澳大利亚护士和修女如何在日本侵略军的监禁之下,尽力救护澳大利亚军伤员。一个伤员需要截肢,却没有麻药。一位年长修女勇敢地去找日本人,索要烈酒,以便动截肢手术之前让伤员喝醉。她大声地对日军队长说:“I only ask for alcohol - Sake!”(我只要酒——清酒!)。 在那个场景里,说Sake(发音为sarki)显然比使用Japanese alcohol等其它意译名称更加简洁有力,更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异国搏杀的背景。 希望不久的将来,外国人也能够直呼中国酒的原名:Baijiu、Huangjiu,甚至还能直呼其品牌名称,如Er Guo Tou(二锅头)、Mao Tai(茅台)、Jian Nan Chun(剑南春),等等。 为中国酒取外文名时最简便的办法是使用拼音字母,但拼音字母在外文中往往没有任何含义,因此还不是最理想的译法。如果能够在音译时选择合适的外文词汇或字母,使译文在外文中有一定的含义,那么这种译法就理想了。 2013年8月18日C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报道,水井坊的控股企业英国帝亚吉欧酒业集团(Diageo)把中国白酒销往美国市场[141]。该公司为其产品取的英文名是byejoe [142](图7-4-18),读音和“白酒”相似,但拼写和白酒的汉语拼音bai jiu有所区别,这使帝亚吉欧能将其注册成自己的商标。 Bye的含义是“再见”,Joe是人名Joseph(约瑟夫)、Josepha(约瑟珐)和Josephine(约瑟芬)的昵称。Byejoe的字面意思是“再见!乔”,这一翻译非常好,能够引发很多联想,仿佛看到一个醉醺醺的人向朋友告别,很适合做烈酒的名字。为了方便外国人理解,byejoe下面使用了短注释spirit of china。这句短注释有双关的含义,既是“中国烈酒”,也是“中国精神”,可以借助外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来增强他们对这款酒的兴趣。不妥之处是china的首字母没有大写。 现在其它地方出产的、和法国香槟同样的酒只能叫“发泡葡萄酒(Sparkling wine)。 中国产的“香槟酒”现在都叫“起泡酒”。这一译法很不理想,笔者曾撰文探讨合适的翻译方法,并提出了几种新译法,例如:“香泡酒”,“香珠酒”(“珠”字是由“泡”字引申出来的,珍珠和气泡都是圆形的,但“珠”更显珍贵和浪漫)。起泡酒的英语名称是Sparkling Wine,因此起泡酒还可以根据音译取名为“斯帕克林酒”或“施派酒”、“时派酒”。从“派”字可以联想到“派对”(party,宴会,聚会),显然浪漫许多。[143] 5,中医术语翻译应该以音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川大学教师熊泽宇等说:“中医的心、肝、脾、肺、肾在英文中被译成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初学者很容易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相混淆。难怪乎一位英国医生说他在英国读中医书时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在教学当中我尽量选用一些较为通用且不易被误解的译法。在讲一些有要可能带来混淆的概念时,我都要加以强调区别,如在藏象学说提到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时,我就讲当西医传入中国时,国人翻译这些单词首先想到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现在又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翻译成英文,所以中医里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同西医概念完全不同,它们主要是指某些人体生理功能。”[144] 把西医里的“血泵(heart)”译为中医里的“心”已经错了;随后又据此把中医里的“心”译为heart,不仅巩固了第一次的错误译法,而且错上加错,双重错误,使译文进一步偏离了中医本来的含义。 但翻译界一些学者却不积极设法改正,反而满足于现状。例如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照国说 :“名虽相同,实却有异。……。所以译界一直有人反对采用相应的西医用语翻译这些中医概念。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借用西医用语对译此类中医概念,似已约定俗成,且为海内外医界学人所普遍接受。”[145] 但如果中国学者只会接受“约定俗成”的译法,却不管其正误,那么中国还要学者作甚? 有意思的是,在同一篇论文中,李教授说: “将气译作Qi,虽然拗口,却已俗成。”但是既然中医里的“气”可以译为Qi,那么中医里“心”为什么不能译为Xin呢?一开始外国人肯定看不懂,但学习了、看多了、说多了,Xin不也会和Qi一样“虽然拗口,却已俗成”吗? 我现在看明白了:只要是外国人音译了中国事物的名称,国内各级官员和各界学者就立即视为理所当然、无条件接受;但如果是国内人自己提出的,就被视为洪水猛兽、大逆不道,至少是不以为然、视若无睹。这就使中国丧失了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主动权,一切都取决于外国人的需要和兴致。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在听学者阐述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时,我突然想到:学西医者都需要学拉丁文,那么学中医者为什么不应该首先学好中文呢?如果学中文太难,那么至少应该学会音译的中医术语。 中国翻译界之所以为中医翻译烦恼,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楚跨文化交流的本质,没有把跨文化交流的两端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思考问题,而是完全站在外国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忘记了翻译三原则的第一条:“信”。这样做的结果肯定会违背向全世界推广中医的初衷。 正是因为错误理解跨文化翻译,现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工作一团糟,例如把“肾气”译为不伦不类的kidney qi,“肺气”译为lung qi等等。译文中虽有西方科学术语,却不是西医;虽有汉字译音,却和中医的真实含义相去甚远。因为此肾非那肾,此肺也非那肺。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制订《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为三千多条中医术语订立了国际统一的中英文翻译标准,例如“奇经八脉”被翻译为eight extra meridians,“任脉”和“督脉”被译为conception vessel(CV)和governor vessel(GV)。[146] 暂且不说其译法的正确性,例如同样是“脉”,一会译为meridian,一会又译为vessel,到底哪种译法正确。即便只从使用的角度考虑,这些译法也不合适:音节数都太多,而学习和使用中医的外国医生将长期使用这些概念,因此非常麻烦。所以在翻译中医术语时,应该以音译为主(比较简洁)、意译为辅(作为音译的提醒式简单注释),例如: Qi Jing Ba Mai(the eight extra vessels) Ren Mai(conception vessel) Du Mai(governing vessel) …… 学习中医的外国人记住音译的含义之后,会逐步停用意译。 上述新闻报道中还说:“参与研究制订该标准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谢竹藩表示,本次收录的条目在翻译时有四项标准,包括 :反映传统医学实质、避免采用拼音、不造新词及与世卫标准一致。” 但其中几条标准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由于中医这一传统医学和西医这样的现代医学有很多本质差异,因此如果“不造新词”就根本不可能“反映传统医学实质”。 例如中文的“气”就和英文的gas等不完全是一回事。中文常用“气”表现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客气”、“文气”、“大气”、“霸气”、“匪气”、“流里流气”、“电气”等等。“瘴气”不是一种含有细菌或病毒的气体。中国人说的“寒气入侵”也不是一股低温气体分子流在人体内部四处乱窜。 如果接受外国人为“气”新造的词qi,那么“不造新词”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人不能造新词,但外国人可以? 中国翻译界至今没有明白,概念翻译实际上就是在目的语中创建一个简洁的符号,对应源语言中的这个概念。如果无法用目的语三言两语讲清楚一个概念,就应该使用意译之外的其它方法,例如音译,然后用注释或辞典去解释其含义,外国人把译文的含义记在脑子里,以后看见这个符号(译文)就想到其含义,最终完成整个跨文化传播过程。 参加中医术语翻译工作的医学界人士不明白这个道理还情有可原,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翻译研究者。但如果翻译界的专家学者也不明白,那就不应该了。 中国翻译界最大的思想误区是以为中国事物名称外译时,译文必须携带全部信息,却忘记了或不知道译文只是一个符号,其作用是调动出外国人之前学习过的、记忆在大脑里的对应信息。 我想应该是“忘记了”,因为中国翻译界在把外国事物的名称译为中文时,并不要求译文携带全部信息,音译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即使最初是意译,后来发现译文名不副实,也会改为音译。 例如阿富汗宗教组织??????最初在《人民日报》上被意译为“学生军”:“最近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的阿富汗学生军已从南部逼近喀布尔”[147]。因为??????一词原意是“伊斯兰教的学生”。后来发现这个组织一点也没有普通学生的天真和羞涩,作战神勇,于是很快开始配上音译“塔利班”:“阿富汗学生武装‘塔利班’昨天又占领了帕克蒂亚和帕克蒂卡两省”[148],最后完全弃用“学生”一词:“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五日占领了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省”[149],一年之后,有时双引号也不用了:“15日飞赴阿富汗塔利班控制区喀布尔和坎大哈”[150],两年后,则完全不用双引号了。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勇先[151]批评了在英译中国特有名词时的“文化畏缩”现象 :“枉费心机去寻找本来在英语词汇中就不存在的意译名称是文化畏缩的表现,用意译而不用音译等于放弃自己的话语权。”“中国人觉得接受可口可乐、巧克力、白兰地、威士忌、麦当劳、三明治、沙拉、吐司、汉堡这样的音译名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殊不知,外国人也很愿意接受饺子、包子、粽子、元宵、汤圆、馒头、油条、粉条的汉语拼音音译名称。”“话语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和一个民族的尊严。享有话语权,就意味着享有权利、权威和权力,而在行使话语权方面中国人应该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在必要的时候不敢理直气壮地使用汉语拼音是文化畏缩的表现。文化畏缩可能导致话语权的丧失。在国际交往中,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文化畏缩的心理障碍。全民意识和有力倡导是达到此目的的基础,在这方面,学术界尤其应该做出表率。”他还批评道:“在行使话语权方面中国人不够理直气壮,往往是主随客便,好心做不成好事”[152]。 张勇先教授在其著作《英语发展史》中说:“对于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翻译,人们还没有调整好心态,还在音译和意译(解释)之间徘徊。大多数人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时候,总希望请教外国人或查阅英文词典,自动放弃了命名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153] 张教授的话值得很多中国翻译工作者认真思考。 6,中国宇航员的专用英文词汇taikonaut为何难以在国内普及? “中国宇航员”在英语里是Chinese astronaut?错!因为astronaut是专指美国宇航员或搭载美国航天器上天的宇航员。苏联宇航员和俄罗斯宇航员也有一个专门的词汇:cosmonaut。其它国家的宇航员搭乘美国或苏联(俄罗斯)的宇宙飞船上天后,只能分别使用astronaut或cosmonaut。 例如越南宇航员范遵(Ph?m Tuan)于1980年搭乘苏联宇宙飞船上天,就被称为cosmonaut [154],而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Koichi Wakata)于1996年搭乘美国宇宙飞船上天,就被称为astronaut [155]。 Astronaut来自希腊语ástron(?στρον:star星)和nautes(να?τη?:sailor舵手)的组合;cosmonaut来自俄语космонавт,是希腊语kosmos(κ?σμο?:universe宇宙)和nautes的组合。[156] 英语中已经有一个英文单词 taikonaut,专门用来指称中国宇航员。这是由马来西亚航空爱好者赵里昱(Chiew Lee Yih)于1998年创造的一个词汇[157],由taikong(汉语“太空”的拼音字母)和naut组合而成,在结构上对应astronaut和cosmonaut。一些重要的英语词典已经收入了这个词,如Longman在线词典[158]、牛津在线词典[159]和维基辞典[160]。 2003年中国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把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之后,taikonaut这个词在中国大陆之外被广泛使用(图7-4-20,-21,-22)。中国的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被外国漫画家称为female taikonaut(图7-4-23)。 用taikonaut专指中国宇航员,也是一种简化语言的方法,否则至少需要很啰嗦地说两个单词:Chinese spaceman。这种简化方法是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也是拼音文字所特有的优势。对外翻译工作者应该了解这一点,否则就会吃力不讨(外国受众的)好。 奥地利航天飞行协会于2004年6月20日发行的火箭邮件(搭载火箭飞行过的邮件)共有四张明信片,上面印有中国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照片,贴了相同图案的邮票(图7-4-24),特制的邮戳则使用了taikonaut这个词(图7-4-25)。 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外国人很愿意使用新词taikonaut,但国内一些官方媒体有时仍然把中国的“宇航员”翻译为astronaut:“Yang Liwei, China's first astronaut in space”[161],“the country's first space mission featuring a female astronaut”[162]。 莫非这些中国官方新闻媒介想暗示读者和听众:杨利伟乘坐的宇宙飞船是美国人制造的? 用一个专门的词汇称呼一国宇航员,是国际宇航界表达对该国宇航成就的尊敬的一种方法。在美国之外,目前只有苏联(俄罗斯)和中国宇航员有自己专用的英语名词,因为目前为止只有这三国能够独立地把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Taikonaut这个词汇实际上承载着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成就的认可和尊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文系教授陈琳说:“‘太空人’被西方接受,并收录到主流英文辞典,反映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科技影响力和国家整体实力。”[163]这个评价显然是中肯的。拒绝使用taikonaut,实际上是拒绝国际社会的这种认可和尊重。 Taikonaut不是外国人也不是国内的专家教授们创造的名字,而是普通海外华人取的名字,似乎缺乏权威性。但海外华人主动创造这个词,正说明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说明他们为祖国的进步而自豪。更何况taikonaut非常符合逻辑,既有苏联宇航员专用名称cosmonut得到欧美国家认可在前,也有taikonaut的结构和astronaut与cosmonaut一致在后,而且该词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有着广泛的使用基础。中国官方媒介使用这个词汇,不仅不显突兀,反而能够表现出祖国对海外华人热情的一种呼应。 在中国官方新闻媒介冷待taikonaut这个新词的同时,其它无力独自进行或尚未独立进行载人太空飞行的国家,却已经为本国的宇航员创造好了专用名词。 法国人根据拉丁文spatium(太空)创造了spationaut(法国宇航员)这个词(法语拼写法是:spationaute)。法国宇航员Jean-Fran?ois Clervoy于1994年搭乘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太空,wiki百科称其为astronaut [164],但是法国人称其为spationaute(图7-4-26)。 印度人则根据梵文创造了vyomanaut(印度宇航员)一词,打算在2018年发射载人宇宙飞船时使用这个词[165]。外国媒介评论这个新词汇tongue-twisting [166](拗口),但印度的新闻媒体照用不误(图7-4-27)。 德国人也为他们的宇航员创造了专用名词Raumfahrer和Weltraumfahrer(图7-4-28),尽管他们根本没有宇宙飞船。 甚至连马来西亚都根据马来文为自己的宇航员创造了独特的名称Angkasawan(图7-4-29),尽管2007年他只能搭乘俄罗斯的宇宙飞船前往空间站。 他们都破坏了国际上关于宇航员名称的不成文“规矩”,但都是朝着有利于宣传本国航天成就的方向突破。中国人也破坏了这个“规矩”,但却是朝着不利于宣传本国航天成就的方向挺进。 和外国人积极使用本国宇航员的专用名词相比,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理念的确与众不同,堪称举世无双。 注释: 1,江西现雷人指示牌,英文标注“找警察很难”,2011年8月10日,华声在线(记者:蒋小康,沈腾), http://news.eastday.com/s/20110810/u1a6045857.html 2,李凤林:中苏边界谈判亲历记,中俄法律网,http://www.chinaruslaw.com/CN/HXSH/hx004/2008111115300_436748.htm 3,杨卫隆:日本吃两颗原子弹竟因首相文件翻译出错,日本新华侨报网,2010年5月17日, http://www.jnocnews.jp/news/show.aspx?id=38534 4,李恒,“错译”引来原子弹?2010年8月7日,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245189-1-1.html 5,李希光,刘康:打破达赖喇嘛的语言圈套——中美两学者关于达赖“新年贺词”的对谈,环球时报,2009年3月2日,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7763 6,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s#Etymology_and_naming 7,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go_vespucci 8,http://www.xiaogushi.com/wenzhang/shenghuosuibi/2012081422883.html 9,金山词霸2009牛津版,新牛津美语大词典。 10,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Putonghua 11,孔灵犀博客,2008年4月26日,http://gaiuskong.blogspot.com/2008_04_01_archive.html 12,Robert Barnett: Lhasa: Streets With Memo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un 1, 2010, http://books.google.com/ 13,张顺生:对翻译中“约定俗成”的再思考(上),上海翻译,2009年2期,http://suzhougardens.blog.sohu.com/116166225.html 14,安瓦尔·巴衣图尔,克由木·霍嘉:关于“吐蕃”一词的语源考证,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3期 15,杨崇文:致凤凰卫视刘主席的一封信,2011年2月21日,http://blog.jxcn.cn/u/yangchongwen/194687.html 16,“凤凰李淼”的微博,2012-11-13 16:50,http://weibo.com/1916468595/z50LKFXjK 17,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Civil_Administration_of_the_Ryukyu_Islands 18,崔丕:《美日返还冲绳协定》形成史论,历史研究,2008年第二期。http://mall.cnki.net 19,http://www.ioc.u-tokyo.ac.jp/~worldjpn/documents/texts/docs/19710617.T1E.html 20,饶戈平教授:解读《反分裂国家法》,2006年5月12日,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1603/21610/2006/5/xi19358233121560023576-0.htm 21,台当局玩弄反分裂法英译名,引外籍人士满头雾水,2005年3月24日,中新社,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TCC/haixia/819937.htm 22,阿尔斯兰 · 阿不都拉:从维吾尔语中的某些“怪象”看知识阶层的语言态度,双语教育研究,第1卷第4期,2014年12月,第3页。 23,倪乐雄:孟子变成“门修斯”,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中华读书报,1999年2月10日, http://www.gmw.cn/01wzb/1999-02/14/GB/1621^WZ3-1421.htm 24,乔纳森:“门修斯”又回来了,南方都市报,2006年6月5日,http://ent.sina.com.cn/x/2006-06-05/09191110162.html 25,高山杉,社会的和个人的,尔雅的博客,2009年6月11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53b3d20100dnah.html 26,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将蒋介石误译为“常凯申”,新京报(记者:张弘),2009年6月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6/16/content_11548280.htm 27,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3页,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916096.html 28,作者身份和单位不明。 29,杜文:论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的含义,http://www.fromeyes.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19 30,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http://imlportfolio.usc.edu/ctcs505/McLuhanUnderstandingMedia.html 31,梁朝伟飞伦敦喂鸽子引发网络生活体大爆炸,羊城晚报(记者:李丽),2012年2月2日, http://ent.sina.com.cn/s/h/2012-02-02/17243545027.shtml 3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1/19/content_2482227.htm 33,韩绞尽脑汁将泡菜中文名改为“辛奇”走高档路线,环球时报(记者:李涛),2013年11月8日,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11/4542962.html 34,印激进团体暴力护孟买新名,2008年5月2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28/content_8264655.htm 35,Christopher Beam: Why Did Bombay Become Mumbai? How the city got renamed. Dec. 1, 2008, http://www.slate.com/id/2205701/ 36,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10/3168729.html 37,http://en.wikipedia.org/wiki/Republic_of_Macedonia。2018年6月17日,希腊和马其顿达成协议,确定后者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38,菲律宾议员独立日提案更改国名,称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认同感,环球时报(记者:俞懿春),2017年6月13日,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6/10827831.html 39,http://en.wikipedia.org/wiki/Falkland_Islands 40,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sian_Gulf_naming_dispute 41,www.thesouthchinasea.org.cn 42,http://news.ifeng.com/world/200903/0327_16_1079093.shtml 43,http://zh.wikipedia.org/zh-cn/格鲁吉亚 44,http://china.mfa.gov.by/zh/embassy/news/b8b3447550dfb5ec.html 45,朱又可:全世界的诗人是一个民族——青海土著诗人国际圆桌会议侧记,南方周末,2012年9月27日,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477 46,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ative_Americans_of_the_United_States 47,http://www.americanpentimento.com/defn.htm 48,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st_Nations 49,http://en.wikipedia.org/wiki/Inuit 50,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About Native Languages: What Does "Eskimo" Mean In Cree? http://www.native-languages.org/iaq23.htm 51,http://education.yahoo.com/reference/dictionary/entry/Inuit 52,赵磊:值得关注的中国民族关系的细节问题,学习时报,2013年9月10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910/c40531-22865062.html 53,http://zh.wikipedia.org/zh-cn/伊斯兰国 54,此为伊朗历日期,对应公元2014年6月23日,Persian calendar 2014,http://calendar.zoznam.sk/persian_calendar-en.php 55,金山词霸2009牛津版。 56,除另有注释之外,本节内容参考了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McJob#History 57,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cjob 58,http://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McJob 59,Fall Ark:必也正名乎?英美学者联名呼吁在语言中善待动物,2011年4月30日,http://jandan.net/2011/04/30/animal-call.html 60,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ocaust 61,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ocaust 62,关于《浩劫》——张献民采访克劳德·朗兹曼的文字稿(2004年10月1日),http://www.cctv.com/program/dsfys/20041025/101641.shtml 6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http://www.nj1937.org/ 64,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201/09/160678_10113247.shtml 65,于浩:珠峰正名第一人王鞠候,纵横,2002年第十二期 66,刘闯:恩师颂——献给林超教授百年华诞,揭阳日报,2009年11月11日, http://www.igsnrr.ac.cn/xwzx/zhxw/200911/t20091124_2673903.html 67,林超:珠穆朗玛的发现与名称,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8年第4期 68,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出版总署通报:“额菲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外喜马拉雅山”应正名为“冈底斯山”, http://www.cass.net.cn/zhuanti/2009xizang50/show_News_1.asp?id=792 69,熊蕾,王家全,刘君:西方人对世界最高峰的命名是一个惊人的历史错误,2002年11月1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8/content_633136.htm 70,No Longer Everest but Mount Qomolangma,2002年11月20日,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200211/19/eng20021119_107017.shtml 71,http://en.wikipedia.org/wiki/Mount_Everest#Naming 72,Olympic flame lit at Everest peak,http://news.bbc.co.uk/2/hi/7389102.stm 73,Olympic Flame Reaches Peak of Mount Everest,http://www.foxnews.com/story/0,2933,354373,00.html 74,Olympic Torch Tops Mount Everest,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8/05/08/world/main4079070.shtml 75,Olympic torch scales Everest,http://edition.cnn.com/2008/WORLD/asiapcf/05/07/oly.everest/index.html 76,Olympic flame summits Mount Everest,http://www.usatoday.com/sports/olympics/2008-05-07-211297420_x.htm 77,Chinese climbers pose at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 as part of the Olympic torch relay.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srv/photo/postphotos/orb/asection/2008-05-09/10.htm 78,Olympic Torch Reaches Everest Peak,http://www.nytimes.com/2008/05/09/world/asia/09torch.html 79,La flamme olympique au sommet de l'Everest,http://recherche.lefigaro.fr 80,Olympische Flamme: Tibeterin tr?gt Fackel auf den Mount Everest, http://www.welt.de/politik/article1975791/Tibeterin_traegt_Fackel_auf_den_Mount_Everest.html 81,Fackellauf: Olympisches Feuer auf dem Mount Everest, http://www.focus.de/politik/ausland/fackellauf-olympisches-feuer-auf-dem-mount-everest_aid_300361.html 82,Olympic torch reaches Everest summit,http://www.cbc.ca/news/world/story/2008/05/07/torch-china.html 83,Огонь Пекинской олимпиады покорил высочайшую вершину мира,http://ria.ru/organization/20080508/106860026.html 84,Tibetan Woman Holds Torch On Top Of Everest,http://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topic/Tibetan-Woman-Holds-Torch-On-Top-Of-Everest 85,北京五輪の聖火、チョモランマ頂上に,http://www.yomiuri.co.jp/olympic/2008/news/topic/sports/news/20080508-OYT1T00342.htm 86,Олимпийский огонь доставлен на Эверест,http://www.novoteka.ru/seventexp/3977115/10051708 87,Everest 2008: The Chinese did it,http://www.everestnews.com/everest2008/everest200805082008.htm 88,金山词霸2009牛津版。 89,Torch relay to Mt. Qomolangma "showcases high-tech Beijing Olympics",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08-05/08/content_8131006.htm 90,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world/2011-01/23/c_13703645.htm 91,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world/2010-11/20/c_13615250.htm 92,http://www.57tibet.com/tibet/html/200878134058-1.html 93,http://bbs.pockoo.com/thread-48131-1-1.html 94,http://www.xiami.com/song/detail/id/1770082874 95,涂兰敬:叫板Win8!纯中国风“珠峰”linux惊艳详测,中关村在线,2010年06月18日, http://server.zol.com.cn/183/1832647.html 96,h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433/n33688/1053711.html 97,http://en.wiktionary.org/wiki/Seoul 98,史啸虎:围棋文献英译的困惑,2007年6月20日,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14879 99,赵启正:京剧不是“北京歌剧”,2007年8月28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ca1eb01000a3h.html 100,赵启正:京剧不是“北京歌剧”,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6日,http://www.xj.xinhuanet.com/2007-12/26/content_12050719.htm 101,将Peking Opera改为Jingju,两大京剧院欲为京剧正名,北京日报(记者:牛春梅),2011年6月9日, http://www.bjd.com.cn/10wy/201106/t20110609_737514.html 102,“Jingju”呼之欲出——三大京剧院呼吁用其代替“PekingOpera”,新闻晨报(记者:邱俪华),2011年6月16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1-06/16/content_593337.htm 103,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sport/1/160824.shtml 104,原文没有标注作者身份。据检索作者可能是杭州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教师。 105,张庆路:“京剧”应该译为Peking Opera,不宜改译为Jingju,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english/1/145333.shtml 106,原文没有标注作者身份。据检索作者可能是人民日报记者。 107,李新烽:京剧何必正“洋名”,人民日报,2008年3月27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03/27/content_48324096.htm 108,原文没有标注作者身份。经检索作者可能是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教育参赞。 109,邵一峿:摘掉英译强加的“洋帽子”,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5日,http://www.gmw.cn/01gmrb/2006-12/15/content_522717.htm 110,对“www.loong.cn的黄佶基本上是个白痴”一帖的回复,百度贴吧-黄佶吧,http://tieba.baidu.com/p/393642803 111,有关专家呼吁在对外交流中译好中华文化名词术语,光明日报(记者:汪大勇),2008年7月16日, http://www.gmw.cn/01gmrb/2008-07/16/content_805198.htm 112,http://zh.wikipedia.org/wiki/串扰 113,https://simple.wikipedia.org/wiki/Xiangsheng 114,参考资料来源:http://xroads.virginia.edu/~UG03/henning/cwcartoons/ward.htm 115,http://www.blackcommentator.com/283/283_cartoon_the_phoenix_namate.html 116,http://www.mlive.com/opinion/kalamazoo/index.ssf/2011/09/time_to_bury_the_cynicism_and.html 117,http://en.wikipedia.org/wiki/Senmurv 118,请见本书5-14节:“龙被音译为Loong的历史溯源”,本书第416页。 119,袁立:English说文解字,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北京,2000年。 120,Voong (last name) in the US Identify People Search Database, http://usidentify.com/l/voong 121,RhymeZone Voong, http://www.rhymezone.com/r/rhyme.cgi?Word=Voong 122,Urban Dictionary voong, http://www.urbandictionary.com/define.php?term=voong 123,原文如此。 124,voong是什么意思_爱词霸在线词典,http://www.iciba.com/voong/ 125,有关专家呼吁在对外交流中译好中华文化名词术语,光明日报(记者:汪大勇),2008年7月16日, http://www.gmw.cn/01gmrb/2008-07/16/content_805198.htm 126,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wine 127,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white wine 128,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ake[2] 129,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vodka 130,译者注:vodka是voda的爱称,有“可爱的水”的含义。 131,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champagne 132,因法国的要求,现在“其它地方生产的同样的酒”已经不能被称为“香槟酒”了。 133,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brandy 134,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whisky 135,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tequila 136,http://www.trekearth.com/gallery/Asia/Japan/photo268980.htm 137,“啤酒”一词青岛人创造,香港文汇报,2006年10月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6/10/09/FI0610090035.htm 138,谁创造了“啤酒”一词?周晓方转载自《青岛掌故》(王铎著,青岛出版社2006年出版),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08136.aspx 139,http://en.wikipedia.org/wiki/Sisters_of_War 140,Adam Molon: The popular alcoholic drink you've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CNBC, 2013年8月18日,http://www.cnbc.com/id/100968080 141,Byejoe的官网网址:http://www.byejoe.com 142,黄佶:形象效应——漫谈中国酒业的品牌传播和品牌塑造,葡萄酒视界,2015年,创刊号 143,熊泽宇,李廷谦,巫刚:对外国留学生中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2002年第一期部分医学教育研究论文,http://www.scu.edu.cn/cmedr/lib/html/cmedr_xuescb-5.html 144,李照国: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中国翻译,2008年第四期 145,中医药术语走向国际化,英译获统一,中译用繁体,新华网,2007年10月2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0/23/content_6928148.htm 146,阿学生军逼近喀布尔,人民日报,1995年2月18日第六版,http://data.people.com.cn 147,阿富汗各派反对联合国方案,人民日报,1995年2月21日第六版,http://data.people.com.cn 148,伊朗关闭伊阿边界 ,人民日报,1995年9月7日第六版,http://data.people.com.cn 149,巴基斯坦高级代表团访阿 ,人民日报,1996年10月17日第六版,http://data.people.com.cn 150,原文没有标注作者身份,笔者判断他应该是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勇先。 151,张勇先:汉译英:莫要文化畏缩,2008年6月20日,http://www.ryedu.net/syy/yywh/200806/7926.html 152,张勇先:英语发展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第416页 153,http://en.wikipedia.org/wiki/Ph?m Tuan 154,http://en.wikipedia.org/wiki/Koichi_Wakata 155,http://en.wikipedia.org/wiki/Astronaut 156,http://en.wikipedia.org/wiki/Taikonaut#Chinese 157,http://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taikonaut 158,http://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taikonaut 159,https://en.wiktionary.org/wiki/taikonaut 160,Yang Liwei, China's first astronaut in space,Xinhua,2003年10月15日, http://www.chinadaily.com.cn/en/doc/2003-10/15/content_272206.htm 161,Shenzhou 9 prepares for launch,China.org.cn,2012年6月15日, http://www.china.org.cn/learning_english/2012-06/15/content_25653591.htm 162,Taikonaut“太空人”收入英文词典,天府早报,2008年9月27日,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080927/tfzb195777.html 163,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Fran?ois_Clervoy 164,https://en.wikipedia.org/wiki/Astronaut#Other_terms 165,http://zeenews.india.com/news/space/indian-astronauts-to-be-called-vyomanauts_593213.html 部分图片说明: 图7-1-1,公安服务信息点指示牌。 图7-1-2,玩具照片:Atomic Bomb Game(原子弹游戏), 1945年。 图7-1-4,书籍封面: Surviving the Dragon。 图7-1-7,漫画: Secessionists leaving the Union (脱离分子要离开联邦)。 作者不详,1861年。 图7-1-8,书籍封面:理解媒介。 图7-1-9,书籍封面: Understanding Media(理解媒介)。 图7-1-10,漫画:飞机使人任性。 作者:黄佶,2014年3月23日。 图7-2-1,照片:市长李明博宣布汉城更名。 摄影:张利,2005年1月19日。 图7-2-2,网页插图。2021年7月23日。 图7-2-3,标志:Shiv Sena(湿婆神军党)。 图7-2-4,漫画:Geography(地理学)。 作者:Ben Sargent,2008年8月14日。 图7-2-5,网页截图:白(俄)罗斯驻华使馆公告。 图7-2-6,标志:加拿大“第一民族群代表大会” (Assembly of First Nations,AFN)。 图7-2-7,书籍封面: Nationalist Passions(民族主义狂热)。 图7-2-9,漫画:McJob。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7-2-10,标语牌。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7-2-11,期刊封面:Journal of Animal Ethics (动物伦理学期刊) 图7-2-12,DVD外包装:Shoah(浩劫)。1985年。 图7-2-13,海报:追加上映Shoah(ショア,浩劫)。 日本高崎电气馆,2015年3月。 图7-3-1,王鞠侯先生。 图7-3-3,照片。摄影:Antarctic Bound,2012年12月。 图7-3-4,标志和海报: 第十六届亚洲象棋个人锦标赛 (澳大利亚,悉尼),作者不详,2013年9月。 图7-3-5,期刊封面: 围棋天地,The World of Weiqi。 图7-3-6,书籍封面: Lexicon of Xiangqi(象棋术语辞典)。 图7-3-7,漫画:京剧不等于歌剧。作者不详,2007年8月28日。 图7-3-9,左,书刊封面:Olympic Judo(奥林匹克柔道); 右,标志:Kabuki(歌舞伎)。 图7-3-10,图标:豫剧听唱。 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7-3-11,海报:Jingju(京剧艺术展演)。 作者不详,瑞士卢加诺,2014年。 图7-4-6,漫画:The Phoenix(菲尼克斯鸟)。 作者:Conor Williams,2011年9月11日。 图7-4-5,漫画:The Phoenix(菲尼克斯不死鸟)。 作者:Tony Namate,创作时间不详。 图7-4-9,绘画:Simurgh(西牟鸟)。 作者和创作年代不详。 图7-4-10,宣传海报:龙凤呈祥。 作者:江敉,1959年2月。 图7-4-11,漫画:Great wall(长城)。 作者:Awantha,2011年9月5日。 图7-4-12,世界上有很多Red Cliff(红色峭壁)。 图7-4-15,香槟酒广告。 作者不详,1960年。 图7-4-16,White Spirit(石油溶剂油) 及“污染物”和“致癌物”标志。 图7-4-17,广告:Lager Bier(拉格啤酒)。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7-4-18,宣传图片: Byejoe-Spirit of China(白酒)。 图7-4-19,漫画:此“脾”非那脾。作者:黄佶,2015年4月18日。 图7-4-22,网页截图:NPR,2012年6月15日。 图7-4-23,漫画:Space Apsara- China’s first female taikonaut (太空仙女——第一个女中国宇航员)。 作者:Staphff,2012年6月。 图7-4-21,网页截图:AFP,2003年10月16日。 图7-4-20,网页截图:ABC News, 2003年10月15日。 图7-4-25,奥地利火箭邮件邮戳。 图7-4-24,组照: Raketenpost: Taikonaut in Space (奥地利火箭邮件:中国宇航员在太空)。 肖宏摄影报道,2009年5月1日。 图7-4-28,德国海报:Das Raumfahrer Syndikat (宇航员共同体)。设计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7-4-26,网页截图:www.ladepeche.fr,2013年10月23日。 图7-4-29,马来西亚宇航员徽记图案。 设计者和创作时间不详。 图7-4-27,网页截图:www.dnaindia.com, 2010年1月2日。